天涯书库 > 批判性思维工具(原书第3版) > 批判性思维指向一定目标 >

批判性思维指向一定目标

英国学者苏珊·斯特宾(Susan Stebbing)在1939年写过一本专门讲述思维目的重要性的书。她在书中写道:“逻辑性的思考就是围绕思维中最初的目标,进行相关性的思考,有效的思考都是指向一定目标的。”我们也认同她这一观点。所有的思维过程都有想要实现的目标。人们对事物的思考都是与其目标、欲望、需求及价值观念相一致的,而并非随意的或无规律的。每个人都存在着应对外部环境的模式化行为方式,而我们的思维是这种模式化的主要部分之一,也就是说,个体的思维,即使是针对简单的事物,同样遵循个体特定的行为模式并迎合个体预设的目标。想要了解一个人的思维(包括我们自己),我们必须了解他思维的功能、内容、思维活动发展的趋势及其目的。

思维背后的深层意义多数是隐晦、不为人知的,因而将个体的目标与需求提升到有意识认知的层面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一部分。尽管思维总是有一定的目的性,但我们却常常只能模糊地感知到它,不能充分意识到思维的目的。例如,你出于获得学位的目的在大学里深造,但你并没有深入思考过获得学位对你意味着什么。你上大学或许只是因为你所有的朋友都这样做。在这种情况下,你并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的目的性。而事实上,明确的目的会使我们更容易在现实中实现自己的目标。

不过,人类思维时常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人们时常会追求相互矛盾的目标。我们希望受到良好的教育,却不想费脑子参与脑力劳动。我们想要得到他人的关爱,却并不用相同的方式对待他人。我们想要获取信任,却表现出破坏信任感的行为。我们自己的外显目标可能只是我们自己想要相信的,而真实目的却反而是自私的,是我们羞于承认的。我们或许觉得自己考入医学院的目的是帮助他人,但潜在的真实目的则可能是希望获得更多的财富、更高的社会声誉与地位以及他人的赞赏。因此,我们绝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还有他人声称的目标与真实的目标是一致的。

此外,我们追求的目标与感知世界的方式是相互影响的。我们的目标塑造了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而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又会影响我们所要探求的事物。每一个人都会结合自身的经历和人生背景,从既有的观点立场出发制定自己的目标。为了理解行为的目的,我们应当考虑到自己感知事物的立场与情境。

例如,一个美发师出于他的职业立场,会比门卫更关注个人形象。对自己和他人良好外在形象的塑造会更紧密地与他个人的价值观念相联系。而牙齿矫正医师也会比一般人更多地考虑到牙齿的外形。拥有整齐的牙齿对于她的价值会远远超过对于一个足球运动员的价值。而她想要矫正出整齐牙齿的目标就是源于她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