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塞詩的主將高適

一、生平事跡

盛唐邊塞詩派,在我國古代詩歌發展史上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它以自己的獨特題材展現了那個時代的風貌,以自己的獨特風格為唐代詩壇增添了絢麗的色彩。這個詩派的代表人物是高適和岑參,文學史上並稱「高岑」。

高適,字達夫,《唐才子傳》說他「一字仲武」,疑誤。古人名字相應,「仲武」與「適」之義不合,《中興間氣集》的編者高仲武也是渤海人,可能是辛文房習聞失察而混誤。《舊唐書》本傳說他是「滄州渤海人」。考《新唐書·地理志》,滄州即渤海。故高適應為渤海蓨(今河北景縣)人。

高適約生於唐武後長安二年(702),卒於唐代宗永泰元年(765)。

他的生平與創作活動,可以五十歲左右為界,分為前後兩期。

高適自幼家境貧寒,長期困頓。他的父親高從文雖曾做過韶州(今廣東曲江)長史,但在他幼年時父親便去世了。《舊唐書》說高適「少落魄,不治生事」,「性拓落,不拘小節,恥預常科,隱跡博徒」。

他二十歲時曾赴長安求仕,「二十解書劍,西遊長安城」(《別韋參軍》),自以為「書劍」兩成,可以獲得官職,結果失意而歸。此後便客遊梁、宋(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曾一度過著混跡漁樵的流浪生活。他有《封丘縣》詩說:「我本漁樵孟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他一面「兔苑為農」、「雁池垂釣」,一面靠親戚朋友的資助維持生活。開元十九年(731),又曾到過薊北(今河北省北部)等地,這是他第一次出塞。這次他雖然「誰憐不得意,長劍獨歸來」(《自薊北歸》),從軍報國的壯志未能實現,但對於塞北風光和戰士生活有了親身的體察,為他後來寫著名的《燕歌行》打下了生活基礎。

開元二十三年(735),高適征詣長安,留居數年,曾與王之渙、王昌齡三人同往旗亭酒樓喝酒賭勝,被傳為「旗亭畫壁」的詩壇佳話。約在開元二十六年(738),返回宋州,仍未獲一官半職。

天寶三載(744),高適與李白、杜甫在汴州(今河南開封)相遇,這三位詩人,「酒酣登吹台(在汴州),慷慨懷古」,然後同至單父(今山東單縣),上單父琴台,曠望平蕪,並遊獵於孟諸。孟諸,是古代單父一帶的一片五十多里的大澤,很適於遊獵。杜甫亦有詩云:「昔者與高李,晚登單父台。」(《昔游》)

這年秋末,高適與他們分手後,獨遊楚地,「歷山陽(今江蘇淮安縣)之村墅,挹襄賁之邑居」(《東徵賦》)。又北遊齊魯(魯郡、東平郡、濟南郡,在今山東省)。天寶七載(748)他返回睢陽(宋州改名,今河南商丘)。

以上是他的前期。這一時期,詩人貧困不得志,沒有固定的職業,到處流浪,一度過著「以求丐自給」(見《舊唐書》本傳,意思是靠向別人求助維持自己生活)、「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高適《別董大二首》之二)的生活。儘管如此窮苦潦倒,可他的功名之心未嘗減退。「舉頭望君門,屈指取公卿」(《別韋參軍》),一心想向上爬,但未曾做官。他自己說,「一生徒羨魚,四十猶聚螢」(《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陰亭》),「蹇步蹉跎竟不成,年過四十尚躬耕」(《留別鄭三韋九兼洛下諸公》)。李頎也說他:「五十無產業,心輕百萬資。屠酤亦與群,不問君是誰。」(《贈別高三十五》)

這段落魄失意的生活對詩人並非全無意義,這使他有較多的機會接觸社會現實,看到了人民的疾苦,因而寫下了不少同情人民疾苦、反映現實較深刻的詩篇。例如:

朝從北岸來,泊船南河滸。

試共野人言,深覺農夫苦。

去秋雖薄熟,今夏猶未雨。

耕耘日勤勞,租稅兼舄鹵。

園蔬空寥落,產業不足數。

尚有獻芹心,無因見明主。

——《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

蟲蛇擁獨樹,麋鹿奔行舟。

稼穡隨波瀾,西成不可求。

室居相枕藉,蛙黽聲啾啾。

乃憐穴蟻漂,益羨雲禽游。

農夫無倚著,野老生殷憂。

……

——《東平路中遇大水》

前詩寫農民在嚴重旱災之下,仍然不能倖免重稅的剝削,以致農村凋敝,人民苦不堪言。目睹這種情景,詩人不禁喊出了「深覺農夫苦」的呼聲。這呼聲,既是對人民疾苦的同情,也是對統治階級橫徵暴斂的揭露和控訴。後詩用白描的手法寫出了東平(今山東東平縣)一帶農村遭逢水災的慘象。「農夫無倚著,野老生殷憂」,作者的同情之心,溢於言表。

詩人曾兩度到長安求官應試,都失意而歸,到薊北從軍報國,也未能如願,政治抱負不得絕展,因而有些詩篇抒寫了他懷才不遇和對統治階級不滿的憤懣之情。例如《別韋參軍》:

二十解書劍,西遊長安城。

舉頭望君門,屈指取公卿。

國風沖融邁三五,朝廷歡樂彌寰宇。

白璧皆言賜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

歸來洛陽無負郭,東過梁宋非吾土。

兔苑為農歲不登,雁池垂釣心長苦。

……

這詩敘述了他年輕時西入長安遭逢皇帝的冷遇、權貴的欺壓以及失意而歸後的躬耕生活,苦悶不平之情隱寓於豪邁自負的氣概之中,顯得分外傷感。

在《淇上酬薛三據兼寄郭少府微》中,其自傷和不滿情緒表現得更為明顯:「自從別京華,我心乃蕭索。十年守章句,萬事空寥落。」

他曾到過邊塞,對邊塞生活、士卒之苦,深有體驗,因此寫了不少優秀的邊塞詩,如《薊門五首》、《燕歌行》、《自薊北歸》等。

由此可知,《舊唐書》本傳說高適「年過五十,始留意詩什」,這是不符合事實的,應予糾正。在他現存的二百四十四首詩歌中,前期的作品有一百七十餘首,而且多數優秀之作也成於此時。因此可以說,高適的前期是他詩歌創作的豐收時期。

此後詩人的生活、地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據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記載:高適「天寶八載(749),舉有道科中第」。這次考試是由睢陽(宋州改名)刺史張九皋(張九齡之弟)薦舉的,中第後,僅被任了封丘(今河南封丘)尉的小官。對此,詩人很不如意。他在《封丘縣》詩中寫道:「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任職期間,他曾送兵再度到薊北。回封丘後不久,便棄官了。

後來,他又得到了河西(甘肅)節度使哥舒翰的賞識與推薦,充任其幕府掌書記。掌書記是一個重要的職位。唐代節度使一般都選用知名文人擔任,任此職者,後常高位,高適的仕途顯達實際上也是由此開始的。

天寶十四載(755),安祿山反叛,封常清兵敗,玄宗拜哥舒翰為太子先鋒兵馬帥,高適為左拾遺,轉監察御史,協助哥舒翰守潼關。不久,潼關失守,哥舒翰被俘。高適從間道到河池郡(今陝西鳳縣),趕上了倉皇幸蜀的玄宗,向玄宗陳述了潼關之敗的原因,分析了當時的軍事形勢,深為玄宗所賞識,被提升為侍御史,從至成都,又拜諫議大夫。

至德元載(756)冬,肅宗即位後,他又被任命為揚州大都督長史、淮南節度使,與淮西節度使來鎮、江東節度使韋陟等聯兵討伐永王李璘,次年,李璘兵敗。後因「李輔國(是個宦官)惡適敢言,數短毀之」,被降官為太子少詹事。不久,出為彭州(今四川彭縣)刺史,轉蜀州(今四川崇慶縣)刺史。

廣德元年(763),遷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使。召回長安後,任刑部侍郎,轉散騎常侍,還封了侯。永泰元年(765)正月卒,贈禮部尚書,謚曰「忠」。杜甫得知消息後,寫有《聞高常侍亡》一詩,深表悼念。詩曰:「歸期不想見,蜀使忽傳亡……獨步詩名在,只令故舊傷。」

高適後期官運亨通,官越做越大,簡直成了身居高位的達官貴人。所以《舊唐書》說:「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可是,他與人民的距離卻越來越遠,詩歌也不如前期多產,好詩越來越少。但也有少數名篇,如《酬裴員外以詩代書》、《人日寄杜二拾遺》等。前者自敘生平經歷及與裴霸(時為吏部員外郎)的交誼;後者是寫給杜甫的詩,感情真切,感人至深。杜甫後來在臨死前的幾個月,在書箱裡翻到高適這首贈詩,重讀之,不禁老淚縱橫,寫有《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詩說:「今晨散帙眼忽開,迸淚幽吟事如昨。」

又如著名的《封丘縣》,是他在做封丘縣(今河南封丘)尉時寫的。詩從自己的切身感受出發,抒寫了任職期間內心的矛盾和痛苦,他既不肯屈身下僚,也不願「鞭撻黎庶」,做封建統治者直接欺壓人民的爪牙,最後決定「轉憶陶潛歸去來」,棄官不幹了。

此外,他的《薊中作》則是對玄宗的昏聵濫賞進行的比較含蓄的諷刺:「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

二、創作成就

高適是盛唐邊塞詩派的傑出代表作家,他的詩歌不僅思想內容深廣,而且藝術成就也很高。

他的詩以古體見長,尤以七古為勝。他的古詩受張說的影響較深。如張說有五古《五君詠》,高適則有五古《三君詠》;張說有七古《鄴都引》,高適也有七古《古大梁行》,且在立意和形式上都很相似。但高適的七言歌行更具特色:風格粗獷,意境雄渾,氣勢奔放,感情深沉雄厚,語言爽朗質樸,而且用對偶句式,講究韻律,抑揚頓挫,婉轉流暢。唐殷璠稱高適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故朝野通賞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河岳英靈集》捲上),可見人們對他詩的喜愛。

《燕歌行》雖然是他比較早的作品,卻是盛唐邊塞詩中的一篇傑作。詩曰: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是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恆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

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颻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雪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詩中,作者描寫了戰爭的艱苦,讚揚了士兵的英勇,也傾訴了「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的悲哀,並深刻揭露了「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的苦樂懸殊的軍中生活。無論在思想內容方面,還是在藝術手法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故被後人稱為高適的「第一大篇」。不僅如此,它在整個盛唐邊塞詩中也是無與倫比的名篇。

他的七言絕句,寫得也很出色。例如《別董大二首》其一: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前兩句寫黃昏景色,寓情於景,境界開闊而情調悲涼。後兩句筆調陡然一轉,以高昂的慰勉之語作結,比之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更為雄壯動人。

另外,《營州歌》、《塞上聽吹笛》等七言絕句也寫得境界超妙,興味無窮,較《燕歌行》等長篇力作,尤覺空靈。相比之下,他的七律顯得遜色。

高適的邊塞詩,聲情不及王昌齡和王之渙,色彩也不及岑參瑰麗,但思想內容比他們的深廣。後世的詩論家對高適的詩都給予很高的評價。如元代辛文房說高適:「以氣質自高,多胸臆間語。每一篇已,好事者輒傳播吟玩。」(《唐才子傳》)明代胡震亨說:「高適詩尚質主理,岑參詩尚巧主景。」(《唐音癸簽》引蔡傳《吟譜》)王世貞說:「高岑一時不易上下,岑氣骨不如達夫遒上,而婉縟過之。」(《文苑卮言》卷四)清代王士禎說:「高悲壯而厚,岑奇逸而峭。」(《師友詩傳續錄》)

總而言之,作為邊塞詩的主將,高適的詩以其深廣的思想內容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在唐代邊塞詩中獨樹一幟,對當時和後世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三、主要參考文獻

(一)傳記

1.劉昫等:《舊唐書》卷一一一《高適傳》,中華書局,1995年。

2.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一四三《高適傳》,中華書局,1975年。

3.辛文房:《唐才子傳》,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4.計有功:《唐詩紀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二)作品

1.《全唐詩》存其詩四卷,中華書局,1960年。

2.《高常侍集》八卷,《四部叢刊》影印本。

3.劉開揚:《高適詩集編年箋注》,中華書局,1981年。

(三)其他

1.王達津:《詩人高適生平系詩》,《文學遺產》增刊第八輯。

2.彭蘭:《高適系年考證》,《文史》第三輯。

3.孫欽善:《高適年譜》,《北京大學學報》1963年第6期。

4.周勳初:《高適年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5.高光復:《高適岑參詩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唐宋文學六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