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李彦宏:百度与智能时代的畅想 > 击碎施密特的“算盘” >

击碎施密特的“算盘”

此时的Google,大有骑虎难下之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前进,因为它一旦放弃中国市场,就是变相地向百度投降。作为Google的董事长,施密特对自己的豪言矢志不渝。

在百度上市之前,施密特仍然信心满满地对外宣称,Google将在2005年全面进军中国互联网市场,而在谈及进入之后的具体运营模式时,他显得底气不足,他说,具体的形式要看与百度的谈判结果。

李彦宏心里很清楚施密特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Google注资百度之后,只有两种选择:第一,Google只单纯做股东;第二,双方合作。李彦宏建议Google选择后者,通过双方合作,Google可以拥有百度更多的股份,甚至最后可以成立合资公司。

其实,对Google而言,这是最好的选择,只要合资公司成立,其便顺风顺水地来到了中国。不过,野心勃勃的施密特根本不满足于此,他一心想着收购百度。可惜,施密特随后犯了一个大错——他的狂妄自大断送了自己的大好计划。估计日后,他都会感叹自己当年真的是“养虎为患”了。

施密特迅速来到中国,于2005年6月的某个夜晚,秘密前往北京中关村理想国际大厦。

施密特的举动,被外界媒体称作“Google收购百度的延续”。

他坐在位于理想国际大厦12楼的百度办公室,此时的他,心里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国版Google”居然在舒适程度上完全不输给Google。他自以为是的优越感,在面对眼前的现实时彻底消失了,他原本愉悦的心情也顿时乌云密布。

李彦宏给施密特递过一杯咖啡,两人便谈了起来。至于两人到底商谈了些什么,至今没人能透出详细信息。据说,施密特在谈话中提到过关于收购的建议,而且对百度来说是极其诱人的条件。不过,李彦宏态度强硬,对于施密特的天价合约他不仅没有动心,反而明确告诉施密特,百度要上市,百度要独立上市,百度要在纳斯达克独立上市,上市之后还要坚持独立发展的道路!

几天后,百度向外界发表了“百度独立宣言声明”。当Google员工将这个消息传达给施密特的时候,这位久经沙场的商界精英气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李彦宏是在后来听说施密特生气的,他骄傲地对外声称:“百度的中文搜索技术是强大的,人才是最好的,渠道是最完善的。”

从当时来看,人才,是Google在中国发展的最大阻碍之一。双字节远比单字节变化更多,同样是做用户体验,中文搜索引擎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积累大量用户信息,Google想要在短期内便开发出胜过百度的中文搜索引擎,简直是痴人说梦。

同时,Google在销售模式上,也要因中国市场而发生改变。在美国,Google可以运用其擅长的直销模式,而在中国,更多的则是要选择代理模式。这样一来,Google在面对百度相对完善的营销渠道时,想要去重新打造一个与之匹敌的销售渠道,在时间上将是无法预计的。

在中国,使用百度搜索引擎的用户早已突破1亿大关,而在美国,搜索引擎的普及率则达到67%。从数据上很容易看出,此时搜索引擎已渐渐取代了门户网站,在未来很可能成为互联网应用范围内的霸主。

就在施密特因不甘心就此败下阵来,而重新制定新计划的时候,李彦宏却悄悄地走上了曼哈顿43街。

在百度成功登入纳斯达克时,施密特一下子傻眼了,他意识到了自己的失策。百度的上市,说明施密特的收购计划已彻底泡汤。

施密特有些慌了,定了定心神,他还是冷静地接受了这个事实。随后,他带领Google精英团队来到中国,迅速展开了自建中国区总部计划的实地考察工作。与此同时,Google身后的微软正在伺机而动。Google与微软之间的“摩擦”,将会在不久的将来演变成正面冲突。为了避免后院起火,Google不惜重金将当时在微软任职的全球副总裁李开复招致麾下,以此来辅佐自己与百度的世纪之战。

李开复来到Google以后,主要负责Google在中国市场的研究工作,并担任Google中国区的总裁。对于Google来说,李开复是中国战略中的“鬼牌”。他了解中国市场,熟悉中文应用,他有中国人最本质的东西,因此,Google把所有对中国市场的美好梦想,都押在了李开复身上。

在百度上市前,李开复已在Google任职。对此,李彦宏微笑回应,他觉得施密特是个很有趣的人。很多专业人士认为,Google此举,是想通过建立中国总部,加上李开复的中国效应给予百度双重压力,这样一来,Google就可以降低投资者对百度的关注度,影响百度在纳斯达克的表现。

这个道理很简单,Google的全球品牌效应具有足够的说服力,现在有了李开复的加入,就说明Google也具备了中文市场的竞争力。这样的话,投资者就会认为,Google同样拥有这样的实力,为什么还要选择百度呢?外力施压,百度的股价就会被压制,甚至降低。

从道理上看,形势的确可能朝着施密特的设想发展。然而,现实令其大失所望,也证明这一切都只不过是他的臆想罢了。

施密特本想借此机会对百度落井下石,却没想到百度居然力挽狂澜,扭转局势,借着Google的“东风”扶摇直上,其风光程度已经超过了当年的Google,真可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事实上,李彦宏早就料到施密特会在百度上市前出怪招,故对此早有防备。他对百度上市做了周密的计划,终而将施密特收购百度的幻想彻底扼杀在了摇篮里。

Google作为持有百度2.6%股权的股东,并没有出现在献售股东的名单上,导致Google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套现了手中仅有的百度股权。李彦宏可谓神机妙算,为了避免施密特从中使诈恶意收购,便制订了“牛卡计划”来应对。这一计划,可谓是为施密特量身定做的。“牛卡计划”与新浪推出的“毒丸计划”颇有几分相似。新浪曾用“毒丸计划”抵挡了盛大的强行收购,并保住了所有股权。

从百度的招股说明书上可以明显看出,其在纳斯达克上市之后,将股票分为A、B两种,即将新发行的股票定为A股,原始所持有的股票定为B股,并规定,1股A股的表决权相当于10股B股的表决权。更重要的说明是,一旦某组织、公司买下B类股票,B股将立即转为A股。

当百度IPO结束之后,全部新发行的A股将占总股本的10%,而李彦宏与百度的其他高管拥有百度总股份的35%以上,其他大小股东则占有余下的54%的股份。这样一来,就算Google将除李彦宏之外的所有股份都买下,由于B转A的机制,Google所拥有的最终表决权也将低于李彦宏和百度高官。换言之,Google不管怎么收购,都无法通过控股来支配百度。李彦宏在“牛卡计划”上稍稍用了点小心思,便成功地反击了施密特。

纵然如此,施密特也并未对百度死心。随后,他发动自己的老板布林和佩吉,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游说李彦宏,并屡次表达“合作”意向。就连李开复都被施密特怂恿,在2005年美国之行时,向李彦宏和百度示好,并称,我们愿意跟所有的公司合作,包括竞争对手。

让他们遗憾的是,不管怎样游说,李彦宏丝毫不松口,他的目标很明确:百度是中国的百度。时至今日,施密特仍对百度垂涎三尺,可也仅能是垂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