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皇室實在有點兒亂

這個天皇是漢人

對日本歷史影響深遠的大化改新,實際的主導者是中大兄皇子和名臣中臣鐮足。中臣鐮足就是日本籐原氏的始祖;中大兄皇子後來登基,成為日本第三十八代天皇——天智天皇,他的兒子在明治時期被追認為第三十九代弘文天皇;第四十代天皇天武天皇繼位前是大海人皇子,是天智天皇的弟弟;他們的父親是日本的第三十四代舒明天皇,母親是日本第三十五代和第三十七代皇極—齊明女帝。這是日本歷史的常識,也是被日本天皇家所公認的事情。

但實際情況並不是日本史書記載的那樣。按照日本史書的記載,公元671年10月17日,病入膏肓的天智天皇對來到他病床前探病的大海人皇子說:「朕來日無多,後事就拜託給你了。」但大海人皇子堅定地拒絕了,他說:「請恕臣弟不能遵從皇兄的旨意,我要到吉野去出家,皇位您還是讓給您的兒子大友皇子吧。」天智天皇當時就贈送袈裟給大海人皇子,表明請求被許可了,你去出家吧。

大海人皇子為什麼拒絕了皇兄伸過來的橄欖枝,難道他對皇位真的沒有興趣嗎?從後來發生的壬申之亂來看,大海人皇子不惜以武力發動政變來搶奪皇位,可見他還是很惦記這個皇位的,但為什麼此時他要拒絕天智天皇的建議,不來個和平接班呢?他料定皇兄並不是真心想讓自己繼位,人家有兒子,憑什麼把帝位傳給弟弟啊?很可能是皇兄給自己下的一個套,如果自己答應接班,就會立刻被以謀逆反叛的罪名處死。

天智天皇死後七個月,大海人皇子就起兵除掉了天智天皇的兒子大友皇子,也就是明治以後追認的弘文天皇,然後自己做了天皇,就是天武天皇。

為什麼天智天皇會感到大海人皇子是自己兒子繼承皇位潛在的威脅呢?天智天皇和天武天皇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呢?日本的歷史書上對這兩位天皇年齡的記載,特別可疑。天智天皇的生卒年有明確的記載,死的時候四十六歲;而天武天皇一直到日本的南北朝時代,才對他的出生年月有了記載,說他死的時候六十五歲,按照這個記載推算,哥哥天智天皇四十六歲死的時候,弟弟天武天皇已經五十歲了。這個太匪夷所思了,怎麼可能弟弟比哥哥大四歲呢?

那麼,天智天皇和天武天皇到底是不是兄弟呢?天智天皇活著的時候,把自己的四個女兒全部嫁給了弟弟大海人皇子(天武天皇)。雖然古代的日本皇室有近親結婚的傳統,但是作為掌握最高權力的天皇把自己的四個女兒打包處理,一次性批發給親弟弟,這也是非常罕見的。所以,只有一種可能,就是他們哥兒倆並沒有父系血緣關係。

既然沒有父系血緣關係,天武天皇的父親是誰呢?《日本書紀》裡有一個明確的記載,天武、天智的母親齊明女皇最初曾經和高向王結婚,生下了一個叫作漢皇子的兒子,後來才改嫁給舒明天皇。也就是說,齊明天皇和舒明天皇結婚之前,曾經和一個叫作高向王的有過婚史,並且有過一個兒子,取名叫作漢皇子。

漢皇子這個名字說明他有漢人的血統,他的親生父親也就是齊明天皇的前夫高向王,是歸化的漢人。

不叫大王叫天皇

當時中國經過了五胡十六國和隋唐交替的動亂,有很多漢人為了避難逃到了日本,這些人的後代就被稱之為歸化人。高向王很有可能就是逃過來的漢人。所以,天武天皇可能是母親初婚時的孩子,在他身上應該沒有日本天皇家族的血統。

因此,天智天皇才對他十分提防,因為倆人沒有父系血緣關係,把四個女兒嫁給他,也是為了監視和籠絡。但是沒有想到的是,天智天皇剛剛駕崩不到七個月,大海人皇子就在吉野舉兵,爆發了日本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壬申之亂。

天智天皇的兒子大友皇子戰敗自殺,他的首級三天之後被送到了大海人皇子面前。大海人皇子還殺死了朝廷中的八個重臣。這樣在天智天皇死後七個月內,自己指定的皇位繼承人就被所謂的弟弟滅掉了。

天武天皇繼位之後,據說他非常喜歡中國的典章制度,以《史記》《易經》的文化底蘊來建設國家,模仿長安建造新都,另外制定律令,鑄造貨幣,編撰國史,以此打造了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而這些措施跟以往天皇的做法大不相同,所以,也有人據此認為他很有可能就是東渡漢人的後代。如果這是真的,那就說明日本天皇家的血統其實早就斷絕了。

據說天武天皇是日本第一位稱天皇的國君。在天武以前,日本天皇的正式稱號是大王,全稱為治天下大王。天皇這個稱呼是怎麼來的呢?實際上是唐朝的第三代皇帝唐高宗在上元元年(674年)開始使用的,《舊唐書》裡記載,皇帝稱天皇,皇后稱天後。為什麼唐高宗自稱天皇?因為高宗皇帝醉心於道教,根據道教中的天皇、地皇、人皇之說,選取道教的最高神天皇作為自稱。天武天皇就仿照中國唐朝,也把日本大王的稱號改成了天皇。

天皇稱號在中國,僅僅是唐高宗一代使用過,在日本卻作為國家統治者的最高稱號,代代流傳,直到今天,並且把天武天皇以前的三十九代統治者也全部改稱天皇了。

日本也有武則天

很有可能是漢人後裔的天武天皇,處心積慮地從侄子手中奪過了皇位。有史學家認為天智天皇、弘文天皇這兩位都有可能是被天武天皇幹掉的。

天武天皇沒想到,他病死之後,他的兒孫們竟然也遭到了跟天智天皇的兒孫同樣的下場。天武天皇死後,繼皇位的並不是他的兒子,而是他的皇后,這就是日本歷史上第四十一代持統天皇。

持統天皇是天智天皇的女兒,十三歲的時候,父親把她嫁給了三十三歲的大海人皇子,也就是後來的天武天皇。雖然夫妻倆感情好,後來她也當上了皇后,但是因為她經歷了太多宮廷之中的爭鬥,一生之中血雨腥風太多了。揮之不去的恐怖和血腥,對一個女孩人格形成的影響是非常惡劣的,這使得持統天皇的內心非常冷酷。在她執政時,表現出了極其殘酷的一面,被稱為日本天皇家最冷血的女人。

壬申之亂以後,天武天皇即位,持統當時是皇后,兩口子對於皇室內部的不和和叛亂特別敏感,因為他倆就是靠發動叛亂上位的。天武天皇繼位七年後,帶領皇子們來到吉野,宣誓不叛亂、家族不內鬥。當時參加盟誓的有六位皇子,面對天皇和皇后,這六位皇子保證今後將依天皇的聖旨行事,做到相安無事,絕對不會兄弟爭權。

這就是日本歷史上有名的吉野盟約。歷史上類似的誓約也是屢見不鮮,像成吉思汗的祖先和成吉思汗本人都曾經讓兒子們折箭起誓,讓大家團結一致,共同對敵。

當時參加盟誓的這六位皇子中,以草壁皇子、大津皇子、高市皇子三個人最有名。草壁皇子是皇后親生,被立為皇太子。天武天皇死後,按理說應該是草壁皇子來繼承皇位,但是草壁皇子體弱多病,性格懦弱,是個病秧子,沒等到繼位就病死了。

草壁皇子病死之前,大津皇子發動了叛亂被皇后處死。大津皇子是皇后的同母姐姐大田皇女所生。

史書上記載,大津皇子狀貌魁梧,氣宇不凡,能文善武,深得父親的歡心。天武天皇在位的時候,大津皇子繼位的呼聲就很高,但是隨著天武天皇病入膏肓,皇后的勢力越來越強,皇后趁著天武生病,與高市皇子一起加強了對大津皇子的監視。原來支持大津皇子的大臣們,這個時候也見風使舵。大津皇子一看,大事不好,姨媽要對自己下手。人家都在磨刀子了,反正橫豎躲不過,乾脆王八爬門檻——就看此一翻(番),決定起兵謀反。

但是大津皇子的計劃不周密,沒等他動手,就被皇后發覺了。皇后搶先動手,把只有二十五歲的大津皇子捕獲處死,胡亂埋葬在亂石崗。這事兒距天武天皇去世只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不惜毒殺親生子

大津皇子一死,按理說就應該由皇后親生兒子草壁來繼位了吧。草壁皇子也很想繼位,但是母后以種種理由不讓他繼位,一直在拖。

五個月之後的某一天,皇太子草壁接到了母親派來的使者傳喚,說在內宮有宴會,讓他快去參加,而且大臣物部麻呂調配了車輦,已經在太子宮門口等候。草壁皇子一看母親特意派寵臣用車輦來接自己,而且還這麼急,以為八成是想讓自己繼位了吧。於是,急急忙忙趕到府外,坐進了車輦。

載著皇太子的車輦很快就到了皇后的寢宮,皇后親自出來迎接,噓寒問暖,問長問短。宴會以皇后和草壁皇太子為中心,大臣籐原不比等和物部麻呂分坐左右。宴會剛過一半,物部麻呂滿臉堆笑,滿嘴說著恭維話,把一盤菜送到了草壁皇太子面前,說這個菜味道特別好,請皇太子您一定要嘗嘗,名廚做的,不吃後悔。草壁皇太子心下沒有懷疑,接過盤子就開始吃,吃了一半突然一聲大叫,倒地氣絕身亡。

當時宴席之上還有別的大臣,大家看到這一幕都驚訝得不敢出聲,都知道皇太子是被毒死的,但誰也不敢說。

太子妃阿閒皇女正在家中,突然接到噩耗,一路上連哭帶跑,帶著孩子們趕到了婆婆的宮殿,看到了夫君的遺體。宮裡的下人說皇太子突發急病,沒等醫師趕到就嚥氣了。阿閒皇女對丈夫的死因心知肚明,但是根本不敢在婆婆面前說。

這樣一來,大津皇子死了,草壁皇子也死了。另一位有資格繼承皇位的高市皇子,被封為太政大臣,但也是個短命鬼,此時早已死去。因此,草壁皇太子死後八個月,天武天皇的皇后登基坐殿,成了日本第四十一代天皇——持統天皇。

這個女人跟中國歷史上的武則天十分相似。武則天為了繼位,親手掐死自己的公主,廢掉了四個兒子,其中有兩個兒子被逼死。持統天皇也是一樣,為了繼位不惜毒殺自己的親生兒子,當然弄死不是親生的皇子就更不在話下。

但是持統天皇和武則天也有很大的不同。武則天是想斷了李唐皇室的血脈,她一度想把皇位傳給自己的侄子。持統天皇可能知道自己的丈夫天武天皇不是天皇家的血脈,而是漢人移民的後代,她不願意兒子繼位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希望天皇的血統斷絕,所以才把自己的親兒子毒死,把天武天皇的兒子都弄死,自己繼位。

後來,她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孫子和女兒,甚至傳給自己的兒媳婦。那個時代,日本女帝輩出,除了持統天皇之外,第四十三代元明天皇,第四十四代元正天皇都是女天皇。

這個時候之所以出現這麼多女天皇,可能是因為持統天皇認為自己的父親天智天皇的男性血統雖然斷絕,但是自己作為天智天皇的女兒,女性的血統還是存在的。所以,她想恢復天智天皇的血統,才幹出了這麼多駭人聽聞、血雨腥風的事情。

情人舅舅負心漢

日本歷史上一共有十代八位女天皇。特別是從公元592年第一位女帝推古天皇誕生,到770年稱德天皇龍馭賓天,這一百七十八年中日本產生了八代六位女天皇,統治時間長達八十八年,幾乎佔這一百七十八年的一半。這八代六位女帝依次是推古、皇極、齊明、持統、元明、元正、孝謙、稱德,其中皇極和齊明、孝謙和稱德是同一個人,讓位之後又再繼位。

後來在江戶時代,日本又出現了兩位女天皇,分別是第一百零九代明正天皇和第一百一十七代後櫻町天皇。但是在江戶時代,天皇已經完全沒有權力了,所以明正天皇和後櫻町天皇就遠不如古代這六位女天皇的影響力大。

日本古代在幕府時代之前最後登台的女帝是孝謙—稱德女帝。孝謙天皇的父親是聖武天皇,母親是發動大化改新的重臣中臣鐮足之子籐原不比等的女兒,也就是中臣鐮足的孫女光明皇后。

光明皇后是日本歷史上第一位非皇族出身的皇后,這在日本天皇家是頭一次。以前的日本皇后一定得是皇族出身,甭管是天皇的姑媽還是妹妹。但在聖武天皇時代,皇后籐原光明子是第一位非皇族出身的皇后,從此之後一直到大正天皇時代,形成了一種制度,日本的皇后必須出自籐原氏。

孝謙天皇是第一個被指定為皇太子的女子,也是日本天皇家唯一的女性皇太子,她做皇太子的時候封號是阿倍內親王。是不是說她老爸聖武天皇就沒有兒子呢?不是,聖武天皇有兒子,但是聖武天皇的兒子並非籐原氏所生。在持統天皇時期,籐原氏已是勢力龐大。為了可以長久穩固,保持家族利益,籐原氏處心積慮地制定了皇后必須出自籐原氏的制度。也就是說,籐原氏代代都是當今天皇的老丈人、下任天皇的外祖父。所以,非籐原氏后妃所生的兒子就被排除在了皇位繼承人之外。

聖武天皇有一個兒子安積親王,十七歲的時候得病死了,大家都認為是被籐原氏害死的。但是,安積親王死前,阿倍內親王也就是後來的孝謙天皇已經被立為皇太子了。她被立為皇太子之後等了十四年,才等到父親退位,自己繼位做了天皇。父親把皇位讓給她的同時就出家了,成為天皇出家的第一人,在他之後有好幾十位天皇相繼出家。

聖武天皇為什麼立一個女子為皇太子?又為什麼自己出家,把皇位讓給這個女子?這都可以看出當時籐原氏的勢力強大,天皇家已然大權旁落。

孝謙天皇繼位之初,跟自己的表兄籐原仲麻呂聯手掃除了一切反對勢力,坐穩了天皇的寶座。籐原仲麻呂比孝謙天皇大十二歲,據說是她的情人。由於孝謙天皇寵愛自己的表兄兼情人籐原仲麻呂,甚至特地允許仲麻呂刻了一方押印——「惠美押印」,和天皇的大印具有同等的效力。籐原仲麻呂用自己的押印就可以向朝廷發出正式的命令,成為當時日本實際上的最高領導人。

隨著時間的推移,孝謙天皇覺得自己畢竟是天皇,大權旁落心裡還是很不舒服的。特別是孝謙天皇篤信佛教,當時在全國大興佛寺,而籐原仲麻呂趁著唐朝爆發安史之亂的機會,想出征朝鮮半島,報當年白江口慘敗的奇恥大辱。因此,籐原仲麻呂拒絕為孝謙天皇營造大規模的佛寺,而是要造軍艦、徵調士兵準備遠征新羅。這一切都是背著孝謙天皇進行的。

孝謙天皇當時已經把帝位讓給了淳仁天皇。非常有意思的是,淳仁天皇論輩分是孝謙天皇的爺爺輩。日本皇室怎一個亂字了得!

不愛江山愛男寵

當孝謙上皇得知淳仁天皇和自己的表兄情人籐原仲麻呂要出征新羅的計劃時,大吃一驚,急忙從居住的法華寺返回平城京。上皇召集大臣們說:「我讓位給當今天皇,但是天皇對我不敬,做了不該做的事兒,不能讓天皇誤事亡國,所以,現在我下令政事中祭祀的小事委託給天皇,國家大事賞罰由我掌管。」

上皇回來這麼一宣佈,把天皇氣得火冒三丈。論輩分淳仁是孝謙的爺爺,好不容易當上天皇,竟讓孝謙當著眾臣的面折辱。淳仁天皇糾集百官大發牢騷,說上皇失禮,竟然說讓朕干小事,她幹大事。

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上皇和天皇之間已經是劍拔弩張了。但是即便是這樣,淳仁天皇和籐原仲麻呂依然我行我素,準備攻打新羅。

當時,籐原仲麻呂任命吉備真備擔任出征新羅的軍事總指揮。這個吉備真備,據說是日本假名文字的創立者之一,曾經在中國留學十七年,是個高才生。孝謙一看淳仁天皇和籐原仲麻呂絲毫沒有終止出征新羅計劃的跡象,決定召吉備真備回京,營建東大寺。你們不是要打新羅嗎?我先把你們的軍事總指揮變成建築師。吉備真備還真是個複合型人才,懂軍事,還能搞建築。孝謙隨後又收回了淳仁天皇的御璽,意味著淳仁天皇被剝奪了皇權。在這種情況下,籐原仲麻呂走投無路,發動了叛亂。

孝謙一看自己的情人竟然如此負心,又是傷心,又是哀歎,不得已又將高級人才吉備真備調轉崗位,讓他離開建築工地,重回軍事單位,領兵平叛,把自己的表兄兼情人殺掉,還流放了她的叔祖淳仁天皇。

這樣,她只好再度出山就任天皇。她第一次做天皇的時候帝號是孝謙,再次繼位之後,帝號就是稱德。

稱德雖然再次當上了天皇,但是籐原仲麻呂的反叛,給她身心留下了難以癒合的創傷,自己這麼信任並且愛過的男人居然背叛了自己!急怒攻心之下,天皇病了,在宮中休養,床邊有一位僧侶為她誦經祈禱。要說在宮裡,這也是很正常的事兒,一開始稱德天皇也沒注意。但是這個僧侶以同樣的姿態、同樣的話語,一連數日不眠不休為天皇祈禱,再無動於衷的人看到這一幕也會被感動。

稱德天皇這才意識到宮裡還有對自己這麼忠心的人。這一年稱德天皇四十七歲,她發瘋似的愛上了這位為她祈禱的僧侶,據說天皇曾委身於這位僧侶。按照日本的傳統,女帝是不能失身更不能結婚的,這是從元正女帝開始就立下的不成文的規矩。元正女帝到死都保持了處女之身,而稱德天皇為了這個僧人卻壞了這個規矩。這位僧人就是日本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妖僧弓削道鏡。

天皇跟道鏡發生關係之後,道鏡很快被任命為大臣禪師。顯然禪師是假,大臣是真,由此可見稱德天皇對道鏡寵愛有加。第二年的秋天,道鏡被升為太政大臣禪師。

太政大臣在日本歷史上是大臣的最高位階,官居正一位,以前皇族出任太政大臣的時代,太政大臣一般都是天皇的繼承人。現在稱德天皇封這個和尚為太政大臣,是不是要把皇位傳給自己心愛的和尚呢?後來道鏡又被封為法王,離天皇只差一步了。更有甚者,道鏡還在自己的家鄉大建宮室,作為皇宮的附宮,搞得朝中議論四起,群臣非議洶洶。但稱德女帝根本就不管那一套,向大臣們索性攤牌,她最終的想法還真是讓她喜歡的男人道鏡出任下任天皇,而她作為道鏡的皇后共同管理這個國家。一時間,朝野內外之人,個個驚得目瞪口呆。

當時的日本,維護天皇血統純正的觀念已是深深根植於人心,面對舉朝上下全體一致反對自己的聲浪,稱德女帝很快就病倒了,而且眼看就要撒手人寰了。在女帝彌留之際發生了兩件十分奇怪的事情:第一件事是看望女帝被禁止,就連道鏡法王都不能見女帝的面;還有一件事是掌握軍隊統帥權的道鏡的弟弟,軍權被剝奪了。

稱德天皇晚年,轟轟烈烈地愛了一場之後,在病床上躺了四個月,終於撒手人寰。此時,以籐原氏為首的日本重臣們,以稱德天皇的名義發表了一份遺宣,立白壁王為太子,承繼大統,這就是日本第四十九代光仁天皇。

稱德女帝死後,道鏡在她的墓前一遍遍地祈禱,希望女帝能夠從墓中復活走出來,繼續跟他過神仙眷屬般的日子,而且立他為天皇。道鏡守陵二十多天後被抓,然後被秘密處死。

稱德女帝為了自己的愛情,付出了自己和情人生命的巨大代價。

惹不起我躲得起

稱德女帝駕崩之後,兩傳到了桓武天皇,也就是日本第五十代天皇。桓武天皇在位時,他幹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遷都。

有人說日本的歷史是怨靈推動的,人死於非命,會變作怨靈,就出來作祟,報復人世間。在我們中國人看來,日本所說的怨靈分明就是厲鬼,而日本人對怨靈復仇是非常恐懼的。

桓武天皇繼位的同時,依照光仁天皇的遺命,立了他的同胞兄弟早良親王為皇太子。早良親王跟桓武天皇手下的大臣籐原種繼關係很不好。籐原氏這個時候已經成為日本的第一大貴族,勢力甚至超過了早先的蘇我氏和物部氏,成為掌握日本實權的家族。一般人根本不敢招惹籐原氏,但早良親王常常諷刺天皇的寵臣籐原種繼,導致兩人矛盾很深。

沒想到,以籐原氏如此大的勢力,還是有膽兒更肥的,竟然暗殺了籐原種繼。天皇聞訊後,嚴令下屬進行調查,一調查就牽扯到了東宮。天皇本來就為此事勃然大怒,此刻更是不問青紅皂白,也不顧手足之情,當即下令監禁了早良親王。早良親王平白受此冤枉,非常生氣,十幾天不吃不喝,絕食而死。

早良親王一死,桓武天皇就立了自己的長子安殿親王做了皇太子。但是很快,奇怪的事兒就接連發生了,先是皇后死了,再是寵妃突然暴斃,然後宮裡開始鬧鬼,新立的皇太子安殿親王開始發燒,久燒不退。陰陽師來了一看,就斷定是早良親王的冤魂作祟,嚇得桓武天皇丟魂落魄,趕緊派人到早良親王的靈前燒香禮拜,結果毫無成效。天皇又安排皇太子親自扶病告罪,不但沒有用,反倒是國都周邊連續發生災疫,死人無數,伊勢神宮也起火被燒了。一時間,奈良城裡人心惶惶,鬼影重重,已經變成了一座不折不扣的鬼都。

桓武天皇一看這個地方待不住了,三十六計走為上策,咱走吧。於是派出數千人晝夜不停地修建了平安京,就是今天日本的京都。日本京都號稱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就是從桓武天皇遷都開始的。

從此之後,除了極短的時間,天皇一直定居在京都,直到明治維新。

《世界歷史很有趣:袁騰飛講日本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