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源賴朝沒有笑到最後

開創鐮倉幕府

籐原泰衡殺義經的目的是為了自保,他以為只要交出義經,源賴朝就沒有對奧州動兵的口實。他沒想過如果義經還在,源賴朝還會對奧州顧忌三分,現在義經一死,源賴朝再不猶豫,出動號稱二十八萬的大軍,向奧州發動了猛烈進攻。短短一個月之內,奧州籐原氏四代基業土崩瓦解。日本國北部的六郡全部被平定,歸入賴朝帳下。

隨著奧州被平定,自治承四年源賴朝起兵討伐平氏以來,延續十年的日本戰亂宣告結束。源賴朝成為最後的贏家,他的鐮倉政權也成了全國的武家中心。

建久元年(1190年),源賴朝率軍進京,住進了當年平清盛在京城的住所六波羅邸。源賴朝入京有兩大目的,第一是炫耀武力,第二是希望撈取政治資本,進一步鞏固鐮倉政權。

可是朝廷不好對付,特別是老奸巨滑、被源賴朝稱為日本第一大天狗的後白河法皇,他希望能夠把武士集團牢牢控制在自己手裡。源賴朝希望得到征夷大將軍的封號,但是後白河法皇偏偏不給他,而是授予源賴朝權大納言兼右近衛大將的官職。雖然右近衛大將是日本律令制下的武官最高職務,但是還得受兵部卿的管轄,而征夷大將軍是非常設的令外官,只有國家有兵事的時候,才會任命征夷大將軍統帥軍隊。源賴朝想當征夷大將軍,就是要剝奪朝廷的兵權。法皇非常聰明,堅決要把源賴朝限制在體制內,不能讓他到體制外胡作非為。

源賴朝出任了權大納言兼右近衛大將不足一個月就宣佈辭官,表示自己不願意在體制內混,要另立山頭,準備單干。朝廷沒辦法,只好封源賴朝為天下總追捕使,賦予他維持天下治安的權力。源賴朝得到這個官職之後還不滿足,但是他的特點就是能忍耐。他對當時的攝政九條兼實說:「等到法皇萬歲之後,就該你我共同掌握政權了。」

建久三年(1192年),源賴朝最頭疼的政敵後白河法皇駕崩,時年六十六歲。他一死,在朝中親鐮倉派的運作下,朝廷正式任命源賴朝為征夷大將軍。鐮倉幕府隆重成立。

鐮倉幕府是日本第一個幕府政權,源賴朝是鐮倉幕府的開創者,也就成為日本幕府政權的開創者。

鐮倉幕府下屬的武士被稱為御家人,御家人們稱呼源賴朝為鐮倉殿。幕府設立三大機構:侍所,管理全國的御家人,行使治安權;公文所,處理政務和財政;問住所,管理刑事訴訟。

源賴朝建立了一個完全不同於平家政權的武家政權,拋棄昔日朝廷的公家體系,另起爐灶。這在日本歷史上是開天闢地的頭一回。

可惜,源賴朝當上將軍之後沒幾年就死了,而且死得非常蹊蹺。

為他人做嫁衣裳

源賴朝為人刻薄寡恩,凡是可能對他構成威脅的人都難逃他的毒手。

源賴朝的弟弟們基本上凋零殆盡,只有四弟源范賴一直對他小心翼翼、忠心耿耿,極盡諂媚之能事。但有一次賴朝外出打獵,遇到了襲擊,部下兩個人替他送了命。消息傳到鐮倉,誤傳成賴朝身死,賴朝的夫人北條政子十分驚慌。這個時候源范賴說了一句:「不要害怕,有范賴在。」其實這句話是好意,意思說我罩著你,你別害怕。

等到源賴朝一回來,認為源范賴此話暗含奪權之意,怎麼著?我死了,有你在?你想奪權是吧?開始對范賴起了疑心。范賴這個時候也不能犯賴了,據說寫了一千張悔過狀,向哥哥表示自己的悔過之情。但是哥哥仍然不依不饒,可憐源范賴因為一句話,前功盡毀,被逼無奈,只好自盡了。

源賴朝對兄弟們這麼刻薄,自己也沒得到好下場。1199年,他在一次騎馬的時候,墜馬身死。源賴朝之死,在日本歷史上也是一個謎。他的死因有各種說法,有人認為他是被害死的。

源賴朝死後,他的兩個兒子,長子賴家和次子實朝相繼繼位,兩個人也都沒得到好下場。二代將軍賴家,妻子家和母親家發生了爭執,以致賴家被殺,死的時候只有二十三歲。三代將軍實朝,作為賴家的弟弟繼位,被賴家的次子、也就是賴朝的孫子公曉殺害。公曉殺了實朝之後的第二天,也被殺害了。源賴家的其他三個兒子也都先後非正常死亡。而三代將軍實朝並沒有生下一男半女。

源家三代將軍在位一共二十七年,鐮倉幕府創立者源賴朝的男系血統就此全部滅絕。即便從旁系血統上來看,適合擔任將軍職位的人一個也沒有了。從此,鐮倉幕府的將軍一職只能從京都迎請公卿貴族甚至由皇族來擔任。但是將軍也被架空,不掌實權,跟天皇一樣,由源氏的外戚北條一族擔任幕府的執權,成了幕府實際上的領導者。

源賴朝辛苦半生,為他人做了嫁衣裳,最後政權落入岳父一族手中。源家太能自相殘殺了,平家滅亡是戰死在疆場上,源家滅亡卻是因為骨肉之爭,下場比平家更為悲慘。

上皇想奪權

鐮倉幕府第三代將軍源實朝被暗殺的消息傳到京都已經是承久元年(1219年)了,當時日本皇室實際上的當家人是後鳥羽上皇。

後鳥羽上皇接到第三代將軍被殺的消息之後,悲喜至極,百感交集。在他看來,鐮倉政權對皇室威脅很大。特別是鐮倉政權實行的守護和地頭制度,把朝廷的大權完全剝奪了。鐮倉派到京都來的守護,表面上是護衛,實際上是監視。堂堂天皇之尊,竟然受到陪臣的監視,簡直是奇恥大辱。

實朝在位的時候,跟天皇還講點兒君臣之禮,實朝一死,天皇覺得鐮倉剩下的那幫關東武士,渾身馬糞味的粗人,根本就沒法控制。這幫粗人有權有勢,有刀有兵,怎麼對付?這讓上皇很費腦筋。

後鳥羽上皇是高倉天皇的次子,是在平家政權覆滅之後,才由源氏扶持登上皇位的,也是日本第一位少了傳國神劍的天皇。他多才多藝,詩歌方面很有成就,也好耍刀弄劍。

在鐮倉幕府成立之後,他屢受鐮倉幕府的嫌棄。當時的攝政九條兼實跟鐮倉幕府一個鼻孔出氣,很讓天皇不爽。後鳥羽覺得,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必須學習關東。因為關西的公卿貴族,包括民風都太柔弱了,不如關東武士驍勇善鬥。

為了能把權力從幕府手裡奪回來,後鳥羽帶頭示範,勤習武藝,還親手鑄造刀劍,並在上面刻上菊花紋,賞賜給隨從。從此菊花紋成了日本皇室特有的紋章,只有皇室才能用這種紋章。二次大戰時的日本軍艦上、靖國神社的大門上都有這種皇家專屬的紋章。

另外,他大量蓄養武士。除了父祖時期設立的北面武士之外,又招納了很多西面武士。他罷免了與幕府關係密切的九條兼實,大量啟用反幕府人士。可惜的是,天皇專政早已經消散在歷史的雲煙裡,天皇時代已經過去了。後鳥羽上皇不明時勢,還夢想著有朝一日天皇家能夠掌權。

實朝一死,源氏的男性血脈斷絕。當時幕府的執權北條家派人上奏天皇,要求派一位皇子東來做將軍。後鳥羽上皇沒有答應,而是派了使者去鐮倉弔喪。同時,他提出要罷免兩位鐮倉幕府的地頭。

當時,北條當家人北條義時特地派人率精兵來到京都,準備迎皇子東來做將軍。但是上皇堅持,先得罷免地頭,才給派皇子,雙方僵持不下。源賴朝的遺孀北條政子做主,讓籐原氏的後人繼位為征夷大將軍,政子夫人繼續在幕後垂簾聽政,由北條義時來輔佐這位將軍。

上皇勃然大怒,認為暴力是幕府唯一聽得懂的語言,要想讓幕府聽話,只有起兵對抗幕府。手下的公卿大臣紛紛勸阻上皇,幕府的勢力太大了,以天皇家目前的實力根本不足以對抗幕府,您千萬不能輕舉妄動。但是上皇非常堅決,他覺得長子土御門天皇才幹平平,不足以擔當討幕大業,於是強迫長子退位,讓位給次子順德天皇。為了保證順德天皇專心主管軍事,又讓順德讓位給仲恭天皇。這一下,朝廷中就出現了三位上皇,一位天皇。

當時上皇最寵幸的西面武士頭叫籐原秀康,他跟上皇拍胸脯,一定能夠討幕成功。另外,鐮倉派到京都來衛戍的武士三浦胤義也倒向了天皇一方。

陪陛下打戰玩兒

承久三年(1221年)五月,後鳥羽上皇認為時機成熟,搶先發動攻擊,把京都中親鐮倉的人一個個拘禁起來,還把幕府的代表招來囚禁斬殺。然後上皇下詔,要求五畿七道討伐幕府。

當時上皇大會諸將,問關東到底有多少人是北條義時的死黨。三浦胤義跟上皇說頂多千把號人。上皇一番比較,自己手下有兩萬人馬,覺得討伐幕府定能成功。於是派出使者攜帶詔書到鐮倉,呼籲關東豪傑起兵反抗北條氏,歸順朝廷。一時間,關東豪傑人心惶惶,畢竟朝廷佔據著道義的上風。天皇要討伐誰,誰就是朝敵。

值此幕府危急時刻,源賴朝的遺孀北條政子挺身而出,聚集關東諸將,發表了一場演說,給大家做了個戰前動員:大將軍源賴朝征伐朝敵,草創關東,你們今天能有這個官位俸祿,是賴朝公的恩惠,賴朝公對你們的恩惠比山高,情義比海深。你們是要忘記賴朝公的恩惠投靠朝廷,還是感念賴朝公的恩德在鐮倉奉公,你們今天決定吧。

大小武士聽了北條政子的一番話,無不流淚傷感,紛紛宣誓,要效忠鐮倉,跟京都決戰。

幕府派出十九萬大軍從鐮倉出發進攻京都,幕府軍總大將是北條政子的外甥北條泰時。大軍出發後,執權北條義時將上皇派來的使者放回京都給上皇回奏:臣本無罪,既然被討伐,不敢逃避。聽說陛下您好戰,我先派我兩個兒子帶領十幾萬人來,跟陛下打一打,讓陛下您瞧個樂。如果您覺得打十幾萬人不過癮,臣還準備了二十萬人,屆時臣將親自率領,陪陛下您打著玩兒。

上皇一開始還很樂觀,認為幕府內部必然會生變,關東武士一定有忠義之人背叛幕府、投效朝廷。可惜這只是他的一廂情願。雙方一接戰,上皇最信任的武士首領籐原秀康先跑了。主帥一跑,官軍中雖然還有忠勇之士,但是根本不經打,全作鳥獸散,幕府軍一路衝進了京都。

北條泰實在進攻京都的路上,接到了上皇的侍臣帶來的諭旨,意思是討幕一事不是我幹的,跟我沒關係,是臣僚所為。如果你要問罪,找臣僚問罪,千萬別騷擾我。

上皇一封詔書將自己的責任推得乾乾淨淨,也不管屬下的死活。上皇手下的大將山田重忠和三浦胤義在激戰中突圍,逃到皇城,夜叩宮門,以求庇護,上皇竟然閉門不納。氣得山田重忠敲著宮門大罵:懦主誤我!追隨上皇討幕的一干大將武士只好全部自盡了。

幕府宣佈了對皇室的處分,雖然天皇是不能殺的,但必須受到嚴懲,後鳥羽上皇、土御門上皇、順德上皇全部充軍;後鳥羽上皇的兩位皇子——雅成親王和賴仁親王也被充軍;剛剛繼位七十天的仲恭天皇被廢,由幕府另立後堀河天皇。

這就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承久之亂」。皇室經此變亂,尊嚴喪盡,三位上皇都充了軍,天皇被廢,雖然保全性命,但是威信無存,政治重心徹底被幕府取代。

從此日本皇室在政壇上隱退,幕府成了日本真正的政治權力中心。從此以後,即便是英明的天皇想要復辟,在老百姓的心目當中,也會認為是天皇叛逆不道,稱之為「天皇御謀叛」。

這種觀念形成以後,維持了將近六百年,一直到明治維新的時候,才有了轉變。

《世界歷史很有趣:袁騰飛講日本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