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讓國將軍德川慶喜

將軍甘當賣國賊

德川幕府自從1603年開創到1868年滅亡,在日本存在了二百六十五年,將軍傳襲了十五代。這些將軍裡面有英主也有庸主,但是號稱能夠跟德川家康比肩的就是末代將軍德川慶喜,慶喜也是十五代將軍中唯一壽命超過了德川家康的人。

德川慶喜是水戶藩藩主德川齊昭的第七子。在御三家裡面,水戶藩是沒有資格繼承將軍之位的,不像紀州和尾張藩。他出生在江戶,父親擔心他沾染上江戶奢靡的生活習氣,把他送回水戶,接受嚴格的文武訓練。當第十四代將軍家茂二十歲早逝之後,慶喜終於擔任了幕府將軍。

慶喜擔任幕府將軍的時候,堪稱是臨危受命。當時的日本幕府統治在風雨飄搖之中,倘若迎合社會上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聽了這幫憤青的話,廢除不平等條約,籠絡人心,鞏固國內統治,必然會引來西方列強的干涉,以當時日本的國力根本無力與西方列強對抗。但是如果遵守跟外國簽訂的各項條約,堅持開國,躋身文明國家行列,他的生前身後都會被扣上日奸、賣國賊的帽子。兩害相權之下,慶喜為家國計、為子孫後代計,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後者,甘當賣國賊之名,也要讓日本走向文明開放。

慶喜堅持要遵守與歐美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在他看來,這些不平等條約雖然是迫於西方壓力簽訂的,但是為了融入近代社會,就應該遵守近代社會的遊戲規則,政府之間互換的條約,白紙黑字,昭大信於天下。如果是日本憑一時義憤挑起戰爭,在西方國家看來,反而是日本無理取鬧。更何況剛剛結束的薩英戰爭,已經把跟西方列強開戰的結果擺在面前,衝動開戰只會打敗仗,而且還會丟掉名譽。

如此一來,慶喜就成為當時日本憤青心中賣國的首領,成為眾矢之的。但是慶喜下定決心,為國家的長治久安,九死不悔。

面對反對勢力的詰難,慶喜做出了一個驚世之舉——大政奉還,把德川幕府兩百多年來掌握的政權歸還給天皇,希望從此之後,公家朝廷、武家幕府,能夠合一,安穩內政,一致對外。

這個舉動讓天下人震驚不已!甚至多年以後,成為明治政府核心人物的伊籐博文在一次國宴上還問慶喜:「你當年為什麼會幹出大政奉還那樣的事兒來?」慶喜說:「因為我從小受到的教育告訴我,要以皇室的尊嚴、國家的大體為重,我這麼做不過是對當年教育的踐行罷了。」

幕府時代的終結者

但是倒幕派並不滿足於大政奉還,他們必須要把幕府打翻在地,踩上一萬腳,讓它永世不得翻身。關東各地爆發暴動,企圖以此逼幕府出兵。內戰是慶喜最不願意看到的局面,但是他無力阻止。

1868年,幕府軍同倒幕的新政府軍在鳥羽伏見爆發惡戰,憑藉著先進的裝備和戰術,新政府軍很快取得勝利。德川慶喜更加堅定地要退出政壇,拱手讓權。當時法國公使曾經向慶喜提出建議,法國會援助幕府軍打敗政府軍,恢復幕府的舊制。慶喜深深明白,一旦接受法國的幫助,將來的國政必然會受到法國的干涉,這是慶喜不願意看到的。

鳥羽伏見戰役之後,幕府僅剩江戶一個空殼,江戶之外已經名存實亡。慶喜退出政壇,把政權全權委託給幕府的陸軍總裁勝海舟。當新政府軍開到江戶城下時,勝海舟同新政府軍的首領西鄉隆盛達成了無血開城的協議,江戶被和平接管,幕府正式走下了權力中心。

慶喜這麼做,並不是因為懦弱,明治維新三傑之一的木戶孝允曾經評價他:「決不可侮,時如家康再生。」

慶喜從小深受水戶藩君臣大義的嚴格教育,在他看來天皇是第一位的,是日本國體最神聖的。無論發生什麼事兒,都不能向天皇開戰。他希望日本能夠在和平的狀態下完成變革,不願意看到推翻和摧毀一切的暴力革命出現,不願意讓西方國家火中取栗。出於這樣的考慮,他才會在倒幕戰爭的緊要關頭選擇退讓,親手把幕府權力歸還給了朝廷,結束了幕府的生命,終結了一個時代。

在大政奉還、江戶無血開城之後,慶喜被新政府扣上「朝敵」的帽子,從江戶搬到靜岡縣的寺院裡接受禁閉,一直到轉過來年的明治二年(1869年),才解除禁閉。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天皇授予他公爵的封號,這是當時除皇族之外最高級的爵位。

交出政權後的慶喜,過著半隱居的生活,先後愛上了狩獵、駕駛、油畫和攝影,尤其喜歡攝影。他通過關係購買了很多攝影器材,走訪家鄉附近的各種人文景觀,經常去採風。當然了,很多人認為他的攝影技術很差,只能算一個不入流的攝影師。根據日本史書的記載,慶喜經常把自己的攝影照片寄到各大雜誌,但是很少被採用。看起來在當時的日本,即使是末代幕府將軍、後來的公爵,也並沒有因為身份特殊而受到照顧。

晚年的慶喜遠離政事,一直隱居在靜岡縣,直到1913年,以七十六歲高齡病逝,是歷代將軍中最長壽的。慶喜死時,日本早已進入到近代,歷史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世界歷史很有趣:袁騰飛講日本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