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中國服飾的東方神韻

中國在服裝上有獨特的創造。中國在四千多年前就發明了絲綢。18世紀前後歐洲掀起洛可可思潮,貴族在舞會中穿著中國式的服裝,成為當時的時尚。今天,我們在日本正倉院看到的中國唐代衣服的實物,色彩鮮艷,質地輕柔,款式流暢而動人,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可見那時的中國服飾在世界上就佔有重要位置。

典雅的唐裝

APEC會議的重要一幕,是出席會議的各國首腦穿著主辦國提供的服裝,集中亮相合影,這是採訪會議的記者最喜歡捕捉的場面。各國所提供的服裝一定要考慮能反映這個國家的審美趣味和文化傳統。2001年在上海召開的APEC會議上,主辦國中國提供給各國首腦的服裝是唐裝。它一出現,便吸引了全球的目光,那種充滿濃郁民族特點的樣式,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唐裝,與唐代有關,因為唐代是中國歷史上的盛世,以這樣的朝代為這種服裝命名,說明對中國古老文化的認同。但這並不表明唐裝就是唐代流行的服裝樣式。今天人們使用的「唐裝」一詞,其實是對中式服裝中一種特殊樣式的稱呼。

明代比甲復原圖

唐裝是20世紀形成的服裝樣式。它是在清代滿人服裝(主要是馬褂)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並融入了一些西方服裝的元素,男女款式都有。中國導演李少紅執導的電視劇《橘子紅了》曾經對女式唐裝有集中展示,劇中女主人公秀禾前後穿有幾十套唐裝,它以清代宮廷的格格服為基礎,結合現代服裝的小立領形式,運用上等的真絲面料,在衣服上手工繡上體現中國風格的各式花朵,顯得典雅細膩,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

一般談到唐裝,總要提到它的四大要素:一是對襟,女式唐裝多是斜襟,這樣的處理既有民俗化的特徵,又不失優雅的風韻;二是立領,唐裝從上衣前面的中心開口,立式處理,突出人頸項的美感,又有落落不凡的氣度;三是連袖,衣服的主要塊面與袖子沒有接縫,如女式唐裝採用格格服的馬蹄袖,寬寬大大,顯得飄逸灑脫。四是盤扣,扣子不用機械製作,而用布匹紐結而成,手工製作,顯得很有品位。

唐裝一般都有花卉文字圖案裝飾,這可以說是唐裝的生命。這些花卉文字圖案,具有濃郁的民族特點。今天在中國,每逢節日或喜慶的日子,人們都喜歡穿上唐裝,因為唐裝有吉祥和祝福的意思。唐裝上一般繡有團花,花朵呈四周放射或旋轉樣式,花卉有牡丹、梅、蘭、竹、菊等,這些花卉在中國都有象徵意義,如牡丹象徵富貴,梅花象徵高潔。也有的服裝繡上福、祿、壽、雙喜等文字圖案,給穿這種服裝的人帶來好心情。

陳逸飛的油畫,可見中國傳統服飾的特點

旗袍的驚艷

中國導演王家衛執導的電影《花樣年華》中,影星張曼玉的26款旗袍造型,色彩優雅細膩,風格溫婉清麗,讓世界各地的電影觀眾又一次欣賞到身穿旗袍的東方女性的百般嫵媚。

在20世紀20年代開始流行的女子旗袍是上海人的創造。旗袍本是滿族婦女的傳統服裝和中國南方服飾以及西洋晚禮服的融合,高領,緊身,貼肉,無袖,兩邊高開叉,加上燙髮、高跟鞋、玻璃絲襪、胸花,充分顯示女性的體態美和曲線美,同時有一種端莊、穩重、雅致的風格。

在20世紀上半葉,旗袍和外來的西式大衣、西式短大衣、西式馬甲的組合,成為中國電影女明星最時髦的服裝,全國無數電影女觀眾競相倣傚。

清   乾隆妃梳妝圖

旗袍的美,含蓄細膩,活潑又不流於張狂,優雅大方而合於自然天性,充分考慮東方女子身材的特點,突出了女子的性感和曼妙。同時,旗袍又利用中國服裝面料多樣化的特點,注意色彩和款式的變化。旗袍的流行,一改世人對中國服裝單調保守的印象。這種具有東方神韻的服裝樣式,像一縷清風,吹到了世界上的很多角落。一直到今天,旗袍仍然受到國際社會的讚譽。

敦煌130窟   都督夫人禮佛圖

自然本色的蠟染

大約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就出現了蠟染。漢代絲綢之路的交流物品中,就有蠟染。新疆出土的北朝文物中,有蠟染衣物。到了唐代,蠟染技術已經成熟。敦煌莫高窟130窟的壁畫上,還有表現唐代蠟染的畫面。

貴州   苗族蠟染背扇

唐   週日方   簪花仕女圖(局部)

在中國服飾史上,蠟染是一種流傳時間長、流行範圍大、使用領域廣的服裝工藝。從新疆到東北,從西南邊陲到江南水鄉,蠟染工藝都有流傳。貴州是蠟染最普及的地方,貴州女子特別喜愛這種服裝形式,至今在貴州有些地方,女子們穿戴的衣服、頭巾、圍腰、裙子等,大多都是蠟染製成的。

蠟染至今還有其活力,這是因為它具有本色自然的美。

蠟染是在布匹著色的過程中,以蜂蠟作為防止染色的材料,從而形成特殊的效果。蠟染的製作過程是:先熔化好蜂蠟,用銅製的蠟刀蘸著熔化的蜂蠟,在白布上畫出紋理。等到蜂蠟干了之後,將布匹放到事先準備的藍靛缸內染色。染好之後,用沸水煮去蜂蠟,再用水沖淨。這樣就會在藍色的底布上顯現出白色的紋理——因為蜂蠟是防染的。

在染色的過程中,會出現奇特的冰紋現象。因為蜂蠟干了之後,會產生一些裂紋,這些裂紋在染色的過程中滲透進色彩,於是形成了如冰花式樣的美妙紋理。這樣的紋理不是人工的,是自然天成的,它對於蠟染就像開片之於瓷器一樣,可以說是蠟染的靈魂。

絢爛的戲劇服飾

戲劇服飾是中國傳統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戲劇服飾是從人們平時服飾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中國傳統服飾很多重要特點凝固在戲劇服飾中。

戲劇服飾又稱「行頭」。戲劇中的角色行當,都有自己的行頭。在舞台上,一般通過行頭,就能判別出角色的身份。如旦角,因為服飾的不同,又有青衣、花旦等分別。青衣旦,又稱正旦,是戲劇旦角的主要角色,她們一般是端莊正派的人物,以青年和中年女性為主(老年女性則為老旦),如《孟姜女哭長城》的孟姜女、《祭江》裡的孫尚香、《三擊掌》裡的王寶釧等。在服飾上,青衣旦穿戴素雅,一般穿青褶子,所以人們又稱青衣為青衫。花旦在服飾上與青衣明顯不同,她們一般是天真活潑的少女,戲服也極盡妖嬈曼麗之態。花旦多穿著短衣或裙襖,配上坎肩、圍裙等,並在腰前系有飾物(又稱四喜帶),這形成了戲劇服飾中最美麗的行頭。

中國戲劇的服飾注意與人物性格、身份甚至心情相配合,如青衣的角色多是生活坎坷,性格抑鬱,她們的服飾相對以冷色調為主。而花旦與之完全不同,她們的性格多開朗活潑,這與其花枝招展的服飾正相合。

中國戲劇服飾體現出傳統美學追求的鏤金錯彩的美。如京劇《長阪坡》中的趙雲形象就給人這樣的感覺。這出著名的戲劇寫劉備在當陽長阪坡被曹操大軍所追,妻兒也在亂軍中失散。趙雲單槍匹馬,闖入亂軍之中要救出劉備。戲劇中寫趙雲不可一世的氣勢,一人縱橫,萬人難敵。既寫出他的大將氣度、他的赤膽忠心,更突出了他的英武之氣。趙雲的服飾體現出中國戲劇武生的特徵,臉上塗紅色,象徵赤膽忠心、英勇無畏。身穿華麗袍服,披龍紋披肩,背後插著四面三角形緞質小旗,隨著人物舞動,小旗翻飛,身上的服飾如流光閃動,凜凜有生氣的人物形象躍然台上。

中國戲劇服飾中旦角的水袖極有魅力。寬寬大大的袖子,在人物的舞動下,如行雲流水一般,所以叫水袖。學習戲劇的人要學甩水袖,這可不是輕易掌握的本領。水袖甩得好,與女子曼妙的身軀相互輝映,會產生特殊的戲劇效果。伴著咿咿呀呀的唱腔,旦角輕展水袖,在空中飛舞,將觀眾帶入纏綿悱惻的境地。

《中國文化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