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托爾·海爾達爾小傳

托爾·海爾達爾,世界知名的探險傢暨考古學傢,一九一四年十月六日出生於挪威拉爾維克。早年受到母親的鼓舞(她是當地地區博物館館長),他對動物學和自然生態產生興趣,養成對大自然的狂熱愛好,念小學時就在傢裡開瞭間小型動物學博物館。後來進入奧斯陸大學,專事鉆研動物學及地理學,沒多久,他就前往波利尼西亞,展開首度探險之旅。

波利尼西亞(一九三七年至一九三八年)及西北美洲(一九四〇年至一九四一年)的首度探險

到瞭波利尼西亞後,年輕學生海爾達爾和他的新婚妻子李芙,在一九三七年被塔希提島最尊貴的波利尼西亞酋長特裡埃羅收養。接受瞭波利尼西亞生活方式和習俗的訓練和熏陶後,他們倆在馬貴斯群島中的孤立小島——法圖希瓦島——住瞭一年,過著另類的波利尼西亞生活,尋找島上動物渡海而來的始祖。在這期間,這位生物學傢由於疑惑這些南太平洋居民究竟如何來到這些島嶼,開始反思一些現存理論的正確性。當他和他的波利尼西亞友人冒險闖進大海捕魚,與狂飆的東風和洋流抗衡後,他再也不相信教科書上所說的:在不確定的石器時代,就有一批旅者從西南亞前來,或航行,或涉水,對抗長達一萬英裡的洋流,終於發現這裡,並於此定居。海爾達爾轉而相信:第一批來此定居的人類,必然是從西方跟著洋流一起來到這裡,正如動植物群一般。

接下來,海爾達爾將動物學的專業拋在一邊,開始密集研究,想要驗證他對波利尼西亞種族及文化起源的理論。他認為,波利尼西亞移民是隨著太平洋這片自然輸送帶來到這裡的,因此他轉而研究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及秘魯一帶海岸。之後,他在不列顛哥倫比亞博物館工作,並於一九四一年在《國際科學雜志》(International Science)上首度發表他的理論。他在論文中說明,波利尼西亞其實有兩撥移民:第一撥移民是經秘魯和復活節島前來,使用的交通工具是輕木木筏;幾個世紀後,第二撥來到夏威夷的種族,則搭著雙獨木舟,遠從不列顛哥倫比亞省來到這裡。海爾達爾的這番研究,最後在一九五二年總結出版瞭厚達八百多頁的書冊:《太平洋上的美洲印第安人:“康提基號”探險背後的理論》。

隨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中斷瞭海爾達爾的研究,他回到傢鄉,成為“自由挪威軍隊”的志願軍,前往位於芬馬克的傘兵部隊服役。

“康提基號”探險(一九四七年)

戰爭結束後,海爾達爾繼續他的研究。由於他的理論在當時學界中遭到排擠,於是為瞭驗證他的理論,他決定重新建造一艘土著搭乘的輕木木筏,並取名為“康提基號”。一九四七年,海爾達爾找到瞭五名夥伴,搭上土著木筏,漂離瞭秘魯的卡瑤港,在大海中漂流一百零一天,橫越瞭八千公裡海洋,抵達瞭土木土群島,證明瞭古代秘魯人搭乘輕木木筏就能到達波利尼西亞。

海爾達爾將這趟旅程經過撰述成書,於一九四八年出版,並制作瞭一部同名紀錄片。這本《孤筏重洋》如今已有一百五十六種版本。

科隆群島探險(一九五二年)

“康提基號”探險宣告成功後,海爾達爾組織並領導“挪威考古探險隊”(Norweigian Archaelogical Expedition)遠征科隆群島。這個探險隊調查瞭哥倫佈之前原住民的居住地,從當地一百三十多件陶瓷物品中,找到瞭印加人使用的橫笛和瓦片,稍後並確認為印加的史前文物。科隆群島遠離厄瓜多爾海岸一千公裡,南美洲的考古學傢首度跨越廣袤的太平洋來到此地。在這趟探險之餘,海爾達爾和一群專傢再度發現一種早已消失的藝術“岡阿拉”(guara)——這是秘魯和厄瓜多爾印第安人用來航海的一種舢板。這種航海工具,不同於“康提基號”探險使用的輕木木筏,讓人們知道古代南美洲旅行者可以在太平洋上航行很長一段距離。

復活節島探險(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五六年)

研究工作獲得成功進展後,海爾達爾受到很大的鼓舞,這次他決定主導一趟重要的考古探險,前往太平洋上最大的獨立島——復活節島。一支由二十三位隊員組成的探險隊來到這座島嶼,展開地面下首度考古挖掘。他們很快就發現復活節島原先枝繁葉茂,後來原住民砍掉瞭大批森林,改種水生蘆葦及其他南美洲植物。

根據碳紀年記錄顯示:這座島嶼大概從公元三八〇年開始就已有人類定居,比科學傢之前推估的年代還要早上一千年左右。而挖掘出來的物品裡,有些古代石頭雕刻品和秘魯古代傳統工具非常相似;此外,從一些復活節島居民口耳相傳的傳說中可以發現:他們的祖先是從很遠的地方向東來到這裡的。海爾達爾這次的研究結論在一九六一年於檀香山舉行的第十屆太平洋科學大會上引發廣泛的討論,與會者一致支持這項論述:“東南亞和這些毗鄰的島嶼,建構瞭太平洋島嶼和南美洲人民與文化的主要來源。”自此,海爾達爾的東向移民理論獲得瞭相當廣泛的支持。

“拉號”探險(一九六九年至一九七〇年)

托爾·海爾達爾繼續研究上古移民史,並將註意力轉往紙草制造的非洲蘆葦船。以往多數人認為,這種船不適合橫渡大西洋,紙草浸在水裡不消兩個星期就會沉入汪洋。但是海爾達爾認為當代科學傢低估瞭這些船隻的強韌耐力,決定實驗證明。一九六九年,他買進十二噸重紙草,會同專傢,合力建構瞭一艘古代紙草船。終於,一艘十五碼長的紙草船“拉號”,在北非摩洛哥古老的腓尼基港口薩腓下水瞭。為瞭表彰跨國合作精神,海爾達爾為這艘船插上聯合國國旗,並用瞭七名不同國籍的水手。一行船員搭上紙草船,航行瞭五千公裡,進入旅途的第五十六天,卻因暴風雨以及紙草船本身結構不良,被迫宣告棄船,當時距離目標加勒比海最東邊的島國巴巴多斯隻剩下一星期的航程。

十個月後,海爾達爾再度嘗試相同航程,不過這次的“拉二號”比較小,長度隻有大約三十六英尺。這艘船以五十七天時間,越過瞭大西洋最寬的部分——六千一百公裡,從薩腓港出發,抵達巴巴多斯。這次旅程再次證明現代科學長期低估土著的技術。所謂“哥倫佈時代前建造的地中海船隻都無法橫渡大西洋”的理論,顯然是錯誤的。

一如先前經驗,海爾達爾於一九七一年出版瞭依據這段探險寫成的《“拉號”探險記》(The Ra Expeditions),並發行瞭同名紀錄片。

“底格裡斯號”探險(一九七七年)

一九七七年,海爾達爾偕同許多不同國籍的水手,前往底格裡斯河,進行瞭一場為期四個月的探險,搭乘一艘蘆葦船航行瞭六千四百公裡。他們從伊拉克的底格裡斯河出發,下行至波斯灣,然後繞過阿拉伯海到達巴基斯坦,最後回到紅海。這趟底格裡斯河探險的目的,是要驗證古代的蘇美人可以依靠同樣的工具,將他們的文化散播至西南亞和阿拉伯半島。他將這段探險記錄在《“底格裡斯號”探險記》(The Tigris Expedition,一九七九年)中,也發行瞭一部同名紀錄片。

接下來的幾年,海爾達爾又進行瞭好幾次探險,包括一九八二年、一九八三年和一九八四年的馬爾代夫群島探險,以及前往復活節島探險和探索秘魯一處遺址等。在八十多歲時,海爾達爾仍然積極參與考古探險,也大力促進國際性探險合作。

海爾達爾曾獲頒十二國大學和學院的獎章和榮譽學位,以及無數勛章、獎賞和表揚。他曾擔任紐約科學院和蘇聯科學院的會員長達十二年,也是多個科學會議的常任會員,較為知名的有“國際美洲科學傢大會”“太平洋科學大會”,以及“國際人類學與人種學大會”。另外,他也致力於環境保育工作,曾獲聯合國頒發的巴勒維環境獎(Pahlevi Environmental Prize)。他的其他著作包括:《太平洋上的美洲印第安人:“康提基號”探險背後的理論》(American Indians in the Pacific, The Theory Behind the Kon-Tiki Expedition,一九五二年)、《阿庫—阿庫:復活節島的秘密》(Aku-Aku: The Secret of Easter Island,一九五七年,已翻譯成多國語言)、《消失的文明》(Vanish Civilizations,一九六三年)、《前往波利尼西亞的航海路線》(Sea Routes to Polynesia,一九六七年)、《美洲大陸的追尋》(Quest for America,一九七一年)、《法圖希瓦島:返璞歸真》(Fatu-Hiva: Back to Nature,一九七四年)、《早期人類與海洋:探討航海術和海上文明的誕生》(Early Man and the Ocean: A Search for the Beginnings of Navigation and Seaborne Civilizations,一九七九年)、《馬爾代夫之謎》(The Mystery of the Malpes)、《吐庫姆金字塔》(The Pyramids of Tucume),以及《綠色安息日》(Green Was the Earth on the Seventh Day)等。

《孤筏重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