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我的童年(1908—1917) 一、登極與退位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日的傍晚,醇王府裡發生瞭一場大混亂。老太太不等聽完兒子帶回來的懿旨,先昏過去瞭。王府太監和婦差丫頭們灌薑汁的灌薑汁,傳大夫的傳大夫,忙成一團,那邊又傳過來孩子的哭叫和大人們的哄勸的嘈雜人聲。新就位的攝政王手忙腳亂地跑出跑進,一會兒招呼著隨他一起來的軍機大臣和內監,叫人給孩子穿衣服,這時他忘掉瞭老太太正昏迷不醒。一會兒被叫進去看老太太,又忘掉瞭軍機大臣還等著送未來的皇帝進宮。這樣鬧騰瞭好大一陣兒,老太太蘇醒過來,被扶送到裡面去歇瞭,這裡未來皇帝還在“抗旨”,連哭帶打地不讓內監過來抱他。內監苦笑著看軍機大臣怎麼吩咐,軍機大臣束手無策地等攝政王商量辦法,攝政王隻會點頭,什麼辦法也沒有……

傢裡的老人給我說的這段情形,我早已沒有印象瞭。老人們說,那一場混亂後來還虧著乳母給結束的。乳母看我哭得可憐,本能地拿出奶來喂我,這才止住瞭我的哭叫。這個卓越的舉動啟發瞭束手無策的老爺們,軍機大臣和我父親商量瞭一下,決定破例地由乳母抱我一起去,到瞭中南海,再交內監抱我見慈禧太後。

我和慈禧這次見面,還有點模糊的印象。那是由一次強烈的刺激造成的印象。我記得自己忽然陷入瞭許多陌生人之間,沒有瞭嬤嬤,也沒有瞭我習慣瞭的那間屋子,尤其可怕的是在一個陰森森的幃帳中,露出一張瘦削的老太婆的臉,醜得要命。據說我一看見慈禧這副病容,立刻號啕大哭,渾身哆嗦不止。慈禧看我哭瞭,叫人拿冰糖葫蘆給我,不料我一把拿過來就摔到地下,連聲哭喊著:“要嬤嬤!要嬤嬤!”弄得慈禧很不痛快,說:“這孩子真別扭,抱到哪兒玩去吧!”

我入宮後第三天,慈禧去世,過瞭一個多月,即十二月初二這天,舉行瞭登極大典。我後來聽人說,這個大典又被我哭得大煞風景。

大典在太和殿舉行。所謂登極,就是我父親扶著我坐在寶座上,接受王公大臣文武百官的朝賀。在大典之前,照章要先在中和殿接受領侍衛內大臣們的禮(在大典上他們站列兩側,不便與文武百官一起朝賀)。我被他們折騰瞭半天,加上那天天氣奇冷,因此,當他們把我抬到太和殿,又把我放到又高又大的寶座的時候,這就超過瞭我的耐性的最後限度,這就難怪我不放聲大哭。我父親單膝側身跪在“寶座”下面,雙手扶我,不叫我亂動,我更掙紮著哭喊:“我不挨(待)這兒!我要回傢!我不挨這兒!我要回傢!”父親急得滿頭是汗,而文武百官行的是三跪九叩禮,磕起頭來沒完沒瞭,我的哭叫也越來越響。我父親隻好哄我說:“別哭別哭,快完瞭,快完瞭!”

典禮結束,文武百官可就竊竊私議起來瞭。“王爺怎麼可以說什麼‘快完瞭’呢?”“說要回傢可是什麼意思啊?”……一切的議論,都是垂頭喪氣的,好像人人都發現瞭不祥之兆。

後來有些筆記小品裡提起過這件事。有一本書裡加枝添葉地說,我是在鐘鼓齊鳴聲中嚇哭瞭的,又說我父親在焦急之中,拿瞭一個玩具“虎小兒”哄我,才止住瞭哭。其實,那次大典因為處於“國喪”期,丹陛大樂隻設而不奏,所謂玩具雲者更無其事。不過說到大臣們都為瞭那兩句話而惶惑不安,倒是真事。有的還說,不到三年,清朝真的完瞭,要回傢的也真回瞭傢。可見,當時說的句句是讖語,大臣們早是從這兩句話得到瞭感應的。

事實上,真正的感應不是來自偶然而無意的兩句話。如果翻看一下當時歷史的記載,就很容易明白文武百官王公大臣們的憂心忡忡和忌諱百端是從哪裡來的。隻看《清鑒綱目》裡關於我登極前一年間的大事提要就夠瞭:

光緒三十三年,秋七月。廣州欽州革命黨起事,攻陷陽城,旋被擊敗。

冬十一月。孫文、黃興合攻廣西鎮南關(現改名睦南關)克之,旋敗退。

諭:禁學生幹預政治及開會演說。

三十四年,春正月。廣東緝獲日本輪船,私運軍火,尋命釋之。

三月。孫文、黃興遣其黨攻雲南河口克之,旋敗退。

冬十月,安慶炮營隊官熊成基起事,旋敗死。

這本《清鑒綱目》是民國時代編出的,所根據的史料卻主要是清政府的檔案。我從那個時期的檔案裡還看到不少“敗死”“敗退”字樣,我發現這類字樣越多,也就越說明風暴的加劇。這正是那些埋怨大典煞風景的王公大臣們的憂患所在。到瞭宣統朝,事情就越加明顯。後來起用瞭袁世凱,在一部分人心裡更增加一重憂慮,認為外有革命黨,內有袁世凱,歷史上所出現過的不吉之兆,都集中呈現在宣統一朝來瞭。

我在不知不覺中做皇帝的第三年,又糊裡糊塗地退瞭位。在皇朝最後的驚濤駭浪的日子裡發生的事情,保留在我記憶中的有這麼一點印象:在養心殿的東暖閣裡,隆裕太後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絹擦眼,面前地上紅氈子墊上跪著一個粗而胖的老頭子,滿臉淚痕。我坐在太後的右邊,莫名其妙,納悶他們哭什麼,殿裡除瞭我們三人別無他人,安靜得很,甚至胖老頭抽鼻子的聲音我都聽見瞭。他邊抽縮鼻子邊說話,說的什麼我全不懂。後來我才知道,這個胖老頭就是袁世凱。這是我看見袁世凱唯一的一次,也是袁世凱最後一次見太後。如果別人沒有說錯的話,那麼,正是在這次,袁世凱向隆裕太後直接提出瞭皇帝退位的問題。從這次召見之後,袁世凱就借口東華門遇險的事故,再不進宮瞭。

武昌起事後,各地紛紛響應,滿族統帥根本指揮不動抵抗民軍的北洋各鎮新軍,攝政王再也沒辦法,隻有接受奕劻這一夥人的推薦,起用瞭袁世凱。待價而沽的袁世凱,有徐世昌這位身居內閣協辦大臣的心腹之交供給情報,摸透瞭北京的行情,對於北京的起用推辭再三,一直到被授以內閣總理大臣和統制全部兵權的欽差大臣,軍政大權全已大握的時候,他才在彰德“遙領聖旨”。他給北洋軍下瞭部署,把民軍手中的漢陽攻克瞭,然後按兵不動,動身進京,受隆裕太後和攝政王的召見。

這時候的袁世凱和從前的袁世凱不同瞭,不僅有瞭軍政大權,還有瞭比這更為難得的東西,這就是洋人方面有人對他也有瞭興趣,而革命黨方面他也有瞭朋友。北洋軍攻下瞭漢陽之後,英國公使朱爾典就得到本國政府的指示,告訴他:政府對袁“已經發生瞭極友好的感情”。袁到北京不久,英國駐武昌的總領事就奉朱爾典之命出面來調停民軍和清軍的戰事。袁世凱的革命黨方面的朋友,主要的是謀刺攝政王不遂的汪精衛。汪精衛被捕之後,受到肅親王善耆的很好的招待。我父親在自己的年譜中說這是為瞭“以安反側之心”。我有位親戚後來告訴過我,當時有個叫西田耕一的日本人,經過善耆那裡的日本顧問關系告訴善耆,日本人是不同意殺掉汪精衛的。攝政王在幾方面壓力之下,沒有敢對汪精衛下手。武昌事起,汪精衛立刻得到釋放,他也立刻抓住機會和善耆之流的親貴交朋友。袁世凱到北京後更是一拍即合,汪精衛與袁長公子克定結拜為兄弟,從而變成瞭袁的侄輩而兼謀士,自然同時也變成瞭袁世凱和民軍方面某些人物中間的橋梁。民軍方面的動態經此源源地傳到袁世凱這邊,在那邊又有很大一部分人把袁世凱又看成瞭自己的希望,後來更被更多的人看成是實現共和的根本依靠。袁世凱自從有瞭這些新朋友,加上在北京朝廷內外的那一夥舊朋友,他就成瞭多方面行情最清楚的人瞭。當然,這一切都並非出自偶然,不妨說是他在洹上垂釣兩年多的成就。

袁世凱就是這樣左右逢源地回到瞭北京,不到一個月,先通過奕劻在隆裕面前玩瞭一個把戲,把攝政王擠掉瞭王位,退歸藩邸。然後,以接濟軍用為名把隆裕的內帑擠瞭出來,同時逼著親貴們輸財贍軍。親貴感到瞭切膚的壓力,皇室的財力陷入瞭枯竭之境,至此,政、兵、財三權全到瞭袁的手裡。接著,袁授意駐俄公使陸徵祥聯合各駐外公使致電清室,要求“皇帝”退位,同時以全體國務員名義密奏太後,說是除瞭實行共和,就別無出路。我查到瞭這個密奏的日期,正是人傢告訴我的那次與袁會面的那天,十一月二十八日。由此我也明白瞭太後是為什麼聽瞭袁世凱的話就嚇得魂不附體,以致袁世凱退下去之後還哭個不停的原因。密奏中讓太後最感到恐怖的,莫過於這幾句:“萬眾之心,堅持共和,別無他議。”“海軍盡叛,天險已無,何能悉以六鎮諸軍,防衛京津?”“雖效周室之播遷,已無相容之地。”“東西友邦,有從事調停者,以我隻政治改革而已,若等久事爭持,則難免無不幹涉。而民軍亦必因此對於朝廷,感情益惡。讀法蘭西革命之史,如能早順輿情,何至路易之子孫,靡有孑遺也……”

隆裕太後沒有讀過法蘭西革命之史,不知道路易十六上斷頭臺的故事。經袁世凱這麼一講,她完全給嚇昏瞭,所以連忙召集禦前會議,把宗室親貴們叫來拿主意。王公們聽到瞭密奏的內容和袁世凱的危言,首先感到震動的倒不是法蘭西的故事,而是袁世凱的急轉直下的變化。本來在民、清兩軍的議和談判中,袁世凱一直反對民方提出實行共和的要求,他堅決主張君主立憲制。他曾在致梁鼎芬的一封信中,表示瞭對清室的耿耿忠心,說“絕不辜負孤兒寡婦(指我和太後)”。他剛到北京不久,發佈準許百姓自由剪發辮的上諭的那天,在散朝外出的路上,世續指著自己腦後的辮子笑問道:“大哥,您對這個打算怎麼辦?”他肅然回答:“您放心,我還要設法保全它!”一些對袁世凱表示不信任的人聽瞭這事,高興起來瞭,說:“袁宮保決不當曹操!”民清雙方的談判,隻達到把國體問題交臨時國會表決的原則協議,國會的成員、時間和地點問題還因清方的堅持而未決。正爭執中,南京成立瞭臨時政府,選瞭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第二天,袁世凱忽然撤去唐紹儀代表的資格,改由他自己直接和民方代表用電報交涉。國體問題還遠未解決,忽然出現瞭袁內閣要求清帝退位問題,自然是使皇室大感震動。

原來袁世凱這時在民軍方面的朋友,已經多到可以左右民軍行動的程度。特別是那些由原先的立憲黨人變成的革命黨人,已經明白袁世凱是他們的希望,這種希望後來又傳染給某些非立憲黨人出身的天真的共和主義者。因此,在民軍方面作出瞭這個決議:隻要袁贊成共和,共和很快就可成功;隻要袁肯幹,可以請袁做第一任大總統。這正符合瞭袁苦心經營夢寐以求的理想,何況他已經察覺瞭退位的攝政王周圍還有一個始終敵對的勢力,無論他打勝瞭革命黨還是敗給革命黨,這個勢力都饒不瞭他。他決定接受這個條件,但對清室的處置,還費考慮,正在考慮間,這時孫中山就任瞭臨時總統之職,他也不免著起急來。他的心腹助手趙秉鈞後來透露:“項城本具雄心,又善利用時機。但雖重兵在握,卻力避曹孟德欺人之名,故一面挾北方勢力與南方接洽,一方面挾南方勢力,以挾制北方。項城初以為南方易與,頗側南方,及南方選舉總統後,恍然南北終是兩傢,不願南方勢力增長,如國民大會成立,將終為其挾持,不能擺脫。乃決計專以清室著手,首先脅迫親貴王公,進而脅迫清帝,又進而恫嚇太後,並忖度其心理,誘餌之以優待條件,達到自行頒退位,以全權組織臨時政府。”這就是袁世凱的突然變化的由來。

變化盡管是變化,如果想從善於流淚的袁世凱臉上,直接看到兇相,是辦不到的。他最後和太後見瞭那次面之後,當天在東華門碰上瞭一個冒失的革命黨人的炸彈,給瞭他一個借口,從此再不進宮,而由他的助手趙秉鈞等人出面對付皇室。他自己不便於扮演的角色就由他們來扮演。

但是變化終歸是變化。那些發生過動搖的人,又動搖過去瞭。

“誰說袁世凱不是曹操?”

一直堅持這個說法的是恭王溥偉、肅王善耆、公爵載澤等人,還有醇王周圍的年輕的貝勒們。一位貴胄學堂的學生後來說,當時的民政大臣滿人桂春已宣稱,為瞭對付革命黨在各地對滿人的仇殺(這是根據謠傳的),他決定組織滿族警察和貴胄學堂的學生,對北京城的漢人實行報復。遠在西安的總督升允,是蒙古族人,這時也帶兵勤王離瞭西安,袁世凱去瞭一封表示贊許的電報,同時又命令他停在潼關不得前進。以良弼為首的一些貴族組織瞭宗社黨,宗社黨將采取恐怖行動的傳說也出現瞭。總之,一部分滿族王公大臣做出的姿態,是要拼命的。太後召集瞭第一次禦前會議,會上就充滿瞭憤恨之聲。奕劻和溥倫表示瞭贊成退位,立刻遭到猛烈的抨擊。第二天,奕劻沒有敢來,溥倫也改變瞭口風,又贊成君主瞭。

這種情勢卻並沒保持多久。首先是隆裕太後自己嚇慌瞭,其次是這些慷慨激昂的王公們也實在拿不出什麼可靠的主意。參加會議的毓朗後來和他的後輩說過這個會議,溥偉也有一篇日記作瞭一些記載,內容都差不多。其中的一次會議是這樣開的——

太後問:“你們看是君主好還是共和好?”

大約有四五個立刻應聲道:“奴才都主張君主,沒有主張共和的道理。”接著別人也表示瞭這個態度,這次奕劻和溥倫沒參加,也就沒有相反的意見。有人還說,求太後聖斷堅持,勿為奕劻之流所惑。太後嘆氣道:“我何嘗要共和,都是奕劻跟袁世凱說的,革命黨太厲害,咱沒槍炮沒軍餉,打不瞭這個仗。我說不能找外國人幫忙嗎?他們說去問問。過瞭兩天說問過瞭,外國人說要我們幫忙得叫攝政王退位,說政治太不好,革命黨才要改革的,攝政王退位他們才幫忙。載灃你說是不是這樣說的!”

“稟太後,是這樣說的。”

溥偉立刻憤憤地說:“攝政王不是退瞭位瞭嗎?怎麼外國人還不幫忙,這顯然是奕劻欺君罔上!”

那彥圖接口道:“太後今後可別再聽奕劻的啦!”

溥偉和載澤出瞭主意,說:“亂黨實不足懼,隻要出軍餉,就有忠臣去破賊殺敵,馮國璋說過,發三個月的餉他就能把革命黨打敗。”

“內帑已經給袁世凱全要瞭去,我真沒有錢瞭!”太後搖頭嘆氣。

溥偉又出主意,說從前日俄戰爭的時候,日本帝後拿出瞭自己的首飾珠寶賞軍,結果士氣大振,請太後也學一下這個辦法。善耆也支持說,這是個好主意。隆裕說:“勝瞭固然好,要是敗瞭,連優待條件不是也落不著瞭嗎?”這時優待條件已經由民清雙方代表議瞭出來。在隆裕心裡的天平上,這個寶貝剛剛把路易十六的命運給平衡過來。所以她說:“落不著優待條件,不就是亡國瞭嗎?”

“優待條件不過是騙人之談,”溥偉說,“就和迎闖王不納糧的話一樣,那是欺民,這是欺君。即使這條件是真的,以朝廷之尊而受臣民優待,豈不貽笑千古,貽笑列邦?”說著,他就地碰起頭來。

“就是打仗,隻有馮國璋一個也不行呀!”太後仍然不能把打仗加到天平上去。溥偉還是不住地說:“請太後和皇上賞兵去報國。”善耆也說,有的是忠勇之士。太後轉過頭對跪在一邊一直不說話的載濤貝勒說:“載濤你管陸軍,你知道咱們的兵怎麼樣?”

“奴才練過兵,沒打過仗,不知道。”載濤連忙碰頭回答。

太後不作聲瞭。停瞭一晌才說瞭一句:“你們先下去吧。”

這時善耆又想起瞭主題,向太後囑咐說:“一會兒,袁世凱和國務大臣就進見瞭,太後還要慎重降旨。”

“我真怕見他們。”太後又嘆氣……

在這次會議上,溥偉給太後想出瞭個應付國務大臣的辦法,就是把退位問題推到遙遙無期的國會身上。可是國務大臣趙秉鈞帶來瞭袁世凱早準備好瞭的話:“這個事兒放在國會上去,有沒有優待條件可就說不準瞭!”

太後心裡的天平又晃動瞭,優待條件這一邊又沉瞭,對於王公們主戰的主意更加不肯考慮瞭。王公們曾千囑咐萬囑咐太後不要把這件事和太監說起,可是太後一回宮,早被袁世凱喂飽而又是趙秉鈞的把兄弟的總管太監小德張卻先開瞭口:“照奴才看,共和也罷,君主也罷,老主子還不是一樣?君主瞭幾年,老主子管的事還不是用用寶?共和瞭,太後也還是太後。不過這可得答應瞭那‘條件’。要是不應呵,革命黨打到瞭北京,那可全沒有瞭,咱娘兒們就全完啦!”

在禦前會議上,發言主戰的越來越少,最後隻剩下瞭四個人。據說我的二十幾歲的六叔是主戰者之一,他主張來個化整為零,將王公封藩,分據各地進行抵抗。這個孩子式的主張根本沒人聽他的。毓朗貝勒也出過主意,但叫人摸不清他到底主張什麼。他說:“要戰,即效命疆場,責無旁貸。要和,也要早定大計。”

禦前會議每次都無果而散。這時,袁的北洋軍將領段祺瑞等人突然從前線發來瞭要求退位的電報,接著,良弼被革命黨人炸死瞭。這樣一來,在禦前會議上連毓朗那樣兩可的意見也沒有瞭。主戰最力的善耆、溥偉看到大勢已去,離瞭北京,他們想到外國學申包胥哭秦廷的故事。後來一個跑到德國人占領的青島,一個到瞭日本占領的旅順,都被留在那裡沒讓走,外國官員告訴他們,這時去到他們國傢是不適宜的。問題很清楚,洋人是已決定承認袁世凱政府。

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隆裕太後頒佈瞭我的退位詔。一部分王公跑進瞭東交民巷,奕劻父子帶著財寶和姨太太搬進瞭天津的外國租界。醇王在會議上一直一言不發,頒佈退位詔後回到傢去抱孩子去瞭。袁世凱一邊根據清皇太後的懿旨,被授權組織瞭民國臨時共和政府,一邊根據南方的革命黨的協議,由大清帝國內閣總理大臣一變而為中華民國的臨時大總統。而我呢,則作為大總統的鄰居,根據清室優待條件,開始瞭小朝廷的帝王生活。

這個清室優待條件如下:

第一款 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以待各外國君主之禮相待。

第二款 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歲用四百萬兩。俟改鑄新幣後,改為四百萬元,此款由中華民國撥用。

第三款 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

第四款 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中華民國酌派衛兵妥慎保護。

第五款 德宗陵寢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祀典禮仍如舊制。所有實用經費,並由中華民國支出。

第六款 以前宮內所用各項執事人員,可照常留用,唯以後不得再招閹人。

第七款 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原有之私產由中華民國特別保護。

第八款 原有之禁衛軍歸中華民國陸軍部編制,額數俸餉特別保護。

《我的前半生(末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