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之死或玄武門之箭

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李世民暴死於長安翠微宮含風殿。在死前,他或許會想起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四的那個遙遠而悶熱的早晨。在那一天,世民再次披掛上馬,佇立於皇宮玄武門。隻不過這一次絕殺的,不是割據的群雄,而是他哥哥太子建成和弟弟齊王元吉。

在講“玄武門之變”的某個細節之前,先看看多年後李世民本人的死亡真相。

李世民死時隻有五十歲(隋開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出生,轉換成陽歷是公元599年1月23日)。在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征高麗前,世民身體是非常好的。唯一有點問題的是脾氣日益暴躁。這跟一起似有似無的政變有直接關系。

侯君集在為李世民打江山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十七,二十四功臣分別是:1.長孫無忌;2.李孝恭;3.杜如晦;4.魏徵;5.房玄齡;6.高士廉;7.尉遲敬德;8.李靖;9.蕭禹;10.段志玄;11.劉弘基;12.屈突通;13.殷嶠;14.柴紹;15.長孫順德;16.張亮;17.侯君集;18.張公謹;19.程咬金;20.虞世南;21.劉政會;22.唐儉;23.徐世勣;24.秦瓊。

生逢亂世的他,雖沒什麼文化,但天賦聰明穎異,為人矜傲兇狠,投李世民後,功勛卓著,其頗有棱角的性格,深為世民所愛。世民即帝位後,以侯君集為兵部尚書,掌握帝國兵權。後轉為吏部尚書,掌握人事。侯君集曾協助李靖攻滅吐谷渾,隨後又獨自征服西域古國高昌,掠奪珠寶無數,很多都入瞭私囊。因此事受到大臣們的彈劾。

這是個轉折。

李世民對“高昌事件”沒有深究。當然他也不傻,知道以侯的個性也許以後真會鬧出亂子。不過他相信:自己在,就能鎮得住他。可沒想到,被寬恕的侯君集跟漸受冷落的太子李承乾掛上瞭。關於承乾的問題不必多說,有李世民這樣強勢的父親,那麼承乾肯定是非常難受的,一如當年漢武帝的太子。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世民有另立太子的意思。按史上的說法,侯君集趁機鼓動太子發動政變,奪取帝位。事情最後失敗,侯君集下獄。但他拒絕承認罪責,被處斬時留下這樣的話:“君集豈反者乎?!”據說,當時世民有意再寬恕他一次,但“群臣不許”。史上的這一記載比較可疑。在處斬那天,君臣二人都潸然淚下,也真夠感人的瞭。李世民說:“以後,我隻能到凌煙閣看你的畫像瞭。”殺,還是要殺的。在這個問題上,李世民是絕對不會含糊的。至於侯是否真有謀反之意,隻有天知道瞭。

侯君集被殺,太子承乾也廢,流放到遠方。

這一事件對世民的內心打擊是巨大的。但盡管這樣,他的身體本身仍沒什麼問題。所以,做瞭多天太平天子後,李世民又重新披掛上馬,踏上遠征高麗之路。

按流行的說法,世民身體出現問題,是因為在高麗作戰時背部中箭。回長安途中,箭傷又引發惡瘡。此外,遠征時還患瞭痢疾。各種病傷加在一起,導致身體開始走下坡路。不過,按正史記載,征高麗一年多以後,世民的身體就漸漸恢復瞭。就在死前兩個多月的一天,也就是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三月上旬的某日,世民還帶著少數侍從登上長安郊外的一處高原,在這裡俯瞰山河並拿出巨弓拉滿而射,侍從無不激動得高呼“萬歲”。但到瞭三月底,這位皇帝突然病倒瞭。

到底發生瞭什麼?

李世民的病倒,跟《酉陽雜俎》裡的一則秘密記載有關:“王玄策俘中天竺王阿羅那順以詣闕,兼得術士那羅邇娑婆,言壽二百歲。太宗奇之,館於金飚門內。造延年藥,令兵部尚書崔敦禮監主之。言婆羅門國有藥名畔茶佉水,出大山中石臼內,有七種色,或熱或冷,能消草木金鐵,人手入則消爛。若欲取水,以駱駝髑髏沉於石臼,取水轉註瓠蘆中。每有此水,則有石柱似人形守之。若彼山人傳道此水者則死。又有藥名沮賴羅,在高山石崖下。山腹中有石孔,孔前有樹,狀如桑樹。孔中有大毒蛇守之。取以大方箭射枝葉,葉下便有烏鳥禦之飛去,則眾箭射烏而取其葉也。後死於長安。”

這就需要提到貞觀年間的一個奇人:王玄策,也是前面寫到的西域大將高仙芝的偶像。正是這個人,把催命鬼引到瞭李世民的面前。

王玄策,洛陽人,曾在廣西黃水做過縣令、右衛率府長史,後來成為職業外交傢。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王玄策率使團出訪位於中天竺的摩揭陀國(玄奘曾到此取經訪問)。但還沒抵達,先前與唐朝友好的國王就去世瞭。臣子阿羅那順登上國王位,立即扣押瞭大唐使團。王玄策僥幸奔出。在當時,敢逮捕唐朝人,要麼是瘋瞭,要麼是傻瞭。王玄策沒返回唐朝,而是沿途發瞭道檄文,要求周邊王國立即出兵,歸他統領去討伐阿羅那順。

很快,泥婆羅(在今尼泊爾)出兵七千,吐蕃出兵一千二百,王玄策點瞭點,覺得人馬已綽綽有餘,帶著這八千多人,扭頭就攻入瞭摩揭陀,生擒阿羅那順,俘虜國王以下萬餘人。這是盛唐的氣魄和方式,這是一人滅一國的奇跡。但就在這時候,一個笑容神秘的人物,詭異地轉出菩提樹,出現在王玄策面前。

這個人就是《酉陽雜俎》提到的術士那羅邇娑婆。

那羅邇娑婆自稱他已經二百歲,尤善煉丹藥,人吃後會長壽。他主動表示,要跟著王玄策回長安,把煉出的丹藥進獻給大唐皇帝。

王玄策大喜。叫王玄策想不到的是,一個陰謀也就這樣開始瞭。

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春,王玄策帶著俘虜的阿羅那順國王和術士那羅邇娑婆,回到瞭長安。王玄策向太宗李世民匯報瞭攻滅摩揭陀國的原委,後者非常的高興,覺得他的大臣就應該這樣,升其為朝散大夫。

同時,王玄策把那羅邇娑婆推薦給瞭皇帝。

本來李世民不信方術,但征高麗後身體出現問題,人生黃昏中的皇帝,似乎改變瞭世界觀,開始服用一些丹石煉就的秘藥瞭。

面對大唐皇帝的好奇,那羅邇娑婆滔滔不絕地講述著境外的種種神奇,比如,南洋婆羅門國的深山的石凹中,有一種叫畔茶佉的水,呈七種顏色,或熱或冷,能消草、木、金、鐵,人體就更不用說瞭。怎麼取水呢?用駱駝的頭骨。取完後,倒進瓠蘆裡。但即使有瞭這些器具,也不是說隨便就能取的。因為旁邊有神異的石柱把守。如果當地人把有關該水的秘密傳到外面去,那麼他也就活不瞭多久瞭。

天竺方士還提到一種藥,名字叫沮賴羅。按他的說法:這種藥用一種形似桑的神奇的樹葉煉成。該樹長在當地山崖下。山壁間有石孔,孔中有毒蛇守護。如用箭射落樹葉,則必有鳥銜去。這時,隻有再把鳥射落,才有可能得它。可以猜想,那羅邇娑婆聲稱自己就帶來瞭“沮賴羅”,並告訴太宗皇帝說它有延年益壽的功效。

太宗的好奇是不出意料的,當即要求那羅邇娑婆制造長壽的丹藥。但那羅邇娑婆聲稱,他的丹藥不是隨便就能煉成的,而需要整整一年的時間。太宗說可以等待,於是在金飚門內專門為他建造瞭寓所,並叫兵部尚書崔敦禮監辦煉丹事宜。

一年過後,貞觀二十三年三月底,那羅邇娑婆聲稱:長壽丹已煉成。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李世民開始服用這種天竺方士煉出的丹藥。短短的兩個月後,五月二十六日,一代大帝就死去瞭。一百多年後,唐憲宗元和時代,大臣李藩說瞭這樣一句話:“文皇帝(唐太宗)服胡僧長生藥,遂致暴疾不救。”

那羅邇娑婆涉嫌謀殺帝國的皇帝,當是大逆之罪。但奇異的是,他最後善終於長安。也就是說,朝廷沒治他的罪。因為即位的唐高宗覺得,如果治瞭那羅邇娑婆的罪,就等於向臣民公開承認太宗皇帝是誤食丹藥而死,這對皇傢和帝國來說太沒面子瞭,傳出去必為大唐的藩屬國所笑,他父親畢竟被奉為神姿英武的“天可汗”。至於王玄策,也沒被處理。在高宗時代,居然又出訪瞭兩次天竺。不過,他也沒升官。這是朝廷對他秘密的憤怒。

唐太宗李世民死得如此奇幻。相比之下,當年他哥哥和弟弟的死,就完完全全是現實主義的血肉迸濺瞭。這是世民一生的結兒。在咽下最後一口氣前,如果說他想到瞭一件事,那隻能是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四發生的“玄武門之變”!

現在,我們可以說說這中國古代史上最著名的宮廷政變瞭。

這天早晨,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進宮面見李淵。時為秦王的世民,已決意襲殺自己的哥哥和弟弟。為此,他收買瞭屯駐玄武門的禁軍將領,率心腹事先潛入玄武門內。下決心發動政變,經歷瞭一個比較長的過程。這期間,長孫無忌、杜如晦和侯君集出力最多,態度也最堅決。但並不是說他們就都去瞭玄武門。

直接參與玄武門截殺的,有兩個版本:

第一個版本是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李孟嘗、杜君綽、鄭仁泰、劉師立;

第二版本是: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杜如晦、房玄齡、高士廉、宇文士及、侯君集、程知節、秦瓊、屈突通、張士貴、段志玄(段成式祖上);

現在分析,第一版本的可能性比較大。因為後面一個版本文臣實在太多瞭。

總之,李世民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不少人都熱熱鬧鬧地跟著去瞭。在當時,不是沒人拒絕參去,比如兩位天才的軍事指揮傢李靖、徐世勣就沒去。

現在看看玄武門的位置。

長安以朱雀大街為中軸線,由南而北至最北端是朱雀門,穿過朱雀門是皇城。穿過皇城會看到承天門,再穿過承天門就是皇宮,也就是太極宮。太極宮的後宮門(即北門)名玄武門。太極宮東北角,則是後來更著名的大明宮。大明宮後門(北門)也叫玄武門。世民潛入的是哪一個?最初這不是一個問題。大傢都說是太極宮那邊的玄武門。後來,有少數人提出疑問:別忘瞭,大明宮還有一個玄武門。於是,有些人嘀咕瞭,說:還真是,那世民潛入的,當是大明宮那邊的吧。

有時真理未必由少數人掌握。

大明宮始建於貞觀八年(公元634年)。也就是說,那邊的玄武門,直到世民登上帝位後七年,才開始大規模修建。唐高宗時代,皇帝才開始在大明宮起居、辦公。

回到太極宮這邊的玄武門。

李建成和李元吉已騎馬通過,進入瞭太極宮。

這一天發生的事變被後人命名為“玄武門之變”。所以很多人認為,世民伏兵的地方就在玄武門。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按記載,兩兄弟是騎馬到臨湖殿時才發現事情不對,於是在驚恐中掉轉馬頭。

臨湖殿在哪兒?

太極宮裡有四個小湖:西面三個,東面一個。建成和元吉入宮時,李淵剛剛來到西面的一個小湖,正在那裡泛舟。這臨湖殿,在西面一個小湖的附近,離玄武門不遠。

建成和元吉到底看見瞭什麼?

當然是騎馬佇立在臨湖殿前的世民。

但這又有什麼呢?這段時間,雙方爭鬥已趨白熱化,在父皇李淵那裡互相告狀,所以按情理來說,看到世民也沒什麼太過驚恐的。

讓他們驚恐的是,他們看到的是身披重甲的世民!

太極宮中多花樹,此時正是盛夏,繁花明艷,在這映襯之下,一身重甲的世民太醒目瞭!唐朝的這個早晨恐怖到瞭極點。

世民這個造型,建成和元吉見識過多次瞭。

隨父親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時,世民隻有十九歲。但東征西討,無役不與。世民天縱神武,魅力絕世,雖隻是少年,但卻駕馭著數不勝數的謀臣悍將,以超強的執行力(李淵當然是決策者)建立瞭大唐帝國:宋老生、薛舉、薛仁杲、劉武周、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這些隋末的梟雄,一個個都敗在他手下。世民極善騎射,率騎兵沖鋒時,必披重甲,身先士卒,一騎絕塵,沖在最前。

這決然是動人心魄的場景,太酷瞭。

如果說往日世民的造型讓那哥哥和弟弟嫉妒的話,今天世民這個造型則叫二人心都涼瞭。建成和元吉都不傻:皇宮禁地,身披戰鬥時穿的重甲,誰人敢這樣?這是要死罪的!而現在,世民的的確確就是這副打扮,這個造型透露的唯一一個消息就是:他要先發制人,動手瞭。

突如其來的一幕,叫建成和元吉沒法不驚恐萬狀。

據記載,當時世民沖二人喊瞭句話,具體喊的什麼已不得而知,但不外乎兩個可能:一是:大哥,別走呀!二是:建成、元吉,你們還走得瞭麼?!

就在世民喊話時,建成已試圖撥轉馬頭,元吉膽子大一些,所乘之馬亦配弓箭,但由於太緊張瞭,三次張弓不成。世民此時卻冷靜得近乎於冰點。他張弓在手,搭箭即射,一箭穿喉,建成栽於馬下。

世民這一箭,穩、準、狠,都齊瞭。

他必須一箭把建成撂倒。否則,一旦失手,建成、元吉逃回不遠處的東宮和齊王府,引兵而來就是惡戰瞭,世民手下雖多良將,但勝算也未可知。最關鍵的是,在皇宮裡襲殺太子,等同於謀反!他必須成功,否則即是死路。所以這一箭沒給建成任何生的機會。

史上稱,射倒建成時,世民身邊並無旁人。種種跡象表明,世民當時要一人射殺建成和元吉。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底氣和把握?《酉陽雜俎》寫到瞭一點:“高祖少神勇。隋末,嘗以十二人破草賊號‘無端兒’數萬。又,龍門戰,盡一房箭,中八十人。太宗虯須,嘗戲張弓掛矢。好用四羽大笴,長常箭一膚,射洞門闔。”

這段記載,文字不多,但提供瞭世民極其善射的重要線索。

做父親的李淵箭法就很好瞭,如上所說,在一次作戰中,他曾射盡瞭一房箭,擊中八十人。射瞭一房子箭才幹掉八十人?不是那麼回事兒。這裡的“一房”跟你住的房子沒什麼關系,指的是“一函”,也就是裝箭的匣子。按唐時作戰用箭的裝法,一匣子箭為一百支。李淵能射中八十人,可以說非常不錯瞭。

至於一臉虯須也就是連鬢胡子的世民,射術更精,平時喜歡用的“四羽大笴,長常箭一膚”。“笴”即箭桿,“膚”則為古時長度單位,四指寬為一膚。也就是說,世民不用平常箭,而用專門為他制作的長桿的超大號四羽雕翎箭。與此同時,他有一張巨弓,長達兩米。而“玄武門之變”時,李世民極有可能就是帶瞭這張弓。

雖然箭在古時是武將必備之物,但說起來卻不是那麼好射的,因為除瞭眼神跟勁外,還需要膀臂有大力,否則開弓都是個問題;即使能開弓,若拉不滿,箭射出去就會軟而無力,更別說遠距離擊中敵人。再者,需要冷靜甚至冷酷的心神,這樣才能一箭斃敵。而世民,當神射手的條件都具備瞭:眼神好,反應快,膀子有力,心神冷酷。一箭過去,就能洞穿大門,更別說李建成的脖子瞭。

遇到這樣的弟弟,太子李建成哪能逃脫?

但就在世民準備再射殺元吉時,出現瞭意外:所騎的馬突然受驚,奔至附近的樹林,世民隨即為樹枝所掛,掉落到瞭馬下。

馬,在古人作戰中起著極大的作用。所以真正的猛將,都愛馬如命。反之亦然,馬通靈性,跟主人也極默契。舉個例子:“秦叔寶所乘馬,號‘忽雷駁’,嘗飲以酒,每於月明中試,能豎越三領黑氈。及胡公卒,嘶鳴不食而死。”秦瓊的坐騎,喜歡飲酒,每次喝完,蹄力大增,在明月夜,能躍過三領黑氈。秦瓊死後,這匹“忽雷駁”不吃不喝,嘶鳴不已。

至於世民久經戰陣,兩軍對壘時,往往單騎在前,直插敵營,更愛名馬。征戰年代,騎過六匹名馬:“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颯露紫”。以這六騎奪得天下。為紀念這六匹戰馬,李世民將它們浮雕於自己生前建好的昭陵,即著名的“昭陵六駿”。此次伏兵臨湖殿,是用血與命解決自己跟太子的問題,是一次有世民而無建成有建成則無世民的決戰。世民已披重甲,更當騎最好的戰馬。此時戰馬突然受驚,唯一的可能是其中箭受傷。

也就是說,雙方開始互相攻擊瞭。

是誰射中瞭世民的戰馬?此時建成已死,所以合理的解釋隻有一個:元吉。此前元吉三次張弓不成,沒準第四次成瞭。此外,建成和元吉帶侍從進入玄武門也不新鮮。或者說,在驚變後,他們對世民進行瞭逆襲。

就在世民出現意外時,秦王府首席大將尉遲敬德率一隊精銳士兵出現,隨即追射元吉,後者倉皇落馬,但並未中箭。這所有的一切,都是發生在極短的時間裡的。元吉確有氣力,奔至世民墜馬處。世民起瞭兩次,竟沒能從地上爬起來。從這個細節可以看到,為保萬全,他披瞭最重的鎧甲。否則以世民之英武,斷不會如此笨拙。但沒想到,這重甲差點要瞭他的命。因為元吉奪瞭世民的弓,用弦將其猛然勒住。

可以想象當時的情景是如何驚心動魄。

就在世民命懸一線時,尉遲敬德飛馬趕到,大喝中,元吉嚇得松手。元吉是獨怕尉遲的。此前,元吉自恃驍勇,曾主動與敬德比試,但最後被三次奪槍。格鬥時,奪對方的兵器,是尉遲敬德的拿手好戲。

在這裡,看一個插曲。

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世民率軍再攻洛陽王世充。

在這場戰役中,尉遲敬德與王世充的大將單雄信,展開瞭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場馬上較量。《酉陽雜俎》從單雄信的角度作瞭記載:“單雄信幼時,學堂前植一棗樹。至年十八,伐為槍,長丈七尺,拱圍不合,刃重七十斤,號為‘寒骨白’。嘗與秦王卒相遇,秦王以‘大白羽’射中刃,火出。因為尉遲敬德拉折。”

在這一戰,尉遲敬德與單雄信對決前,後者先與世民遭遇,單雄信曾有機會奪世民之命,當時他挺槍直取世民,善射的世民抽出“大白羽”射中單雄信的槍刃,火星四濺。在這裡,說到瞭單雄信使用的兵器:小時候,他在學堂門前種瞭一棵棗樹,十多年後雄信成人,伐樹為槍,有多粗呢?兩隻手合在一起都握不過來。鋒刃重七十斤,號為“寒骨白”。在世民危難時,又是尉遲敬德趕到,與單雄信大戰,不僅將單雄信的棗木大槍奪下,還將其折斷。可見後來作為門神之一的尉遲敬德之蠻力。

那元吉又如何是尉遲的對手?

直到這時候,世民才長長地出瞭一口氣:首先,他確認自己沒被勒死,還活著;其次,他知道自己勝利瞭。

元吉這個時候還想跑。但這一回再也跑不瞭瞭,沒幾步就被尉遲敬德一箭穿心。

“玄武門之變”爆發前,戰功赫赫的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的矛盾已經完全沒辦法調和瞭。正如前面所說,互相在李淵那裡詆毀對方。誰也不是好鳥。你不要以為世民像史上記載的那樣寬厚、老實。在這個問題上,可能麼?!六月初四這天早上,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本是被召進宮的,因為在此之前世民告其兄弟淫亂後宮並欲加害於他。

關於“玄武門之變”,後人議論紛紛。否定者認為,世民親手射殺瞭哥哥,叫人追殺瞭弟弟,最後脅迫瞭父皇,非法取得帝位,還是比較可恥的。但這已經不太重要。因為當世民成功開創“貞觀之治”,使開放盛大的唐帝國成為世界中心時,關於哥哥建成的一切以及誰是誰非都已經是浮雲瞭。

《唐朝詭事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