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兩隻老虎

東齊南楚

雖然兵不血刃地收拾瞭義渠,但是對於秦國而言,義渠再強,那也不過是癬疥之疾、無關大局。秦國真正的敵人還是來自中原,來自那兩隻阻礙它稱王稱霸的“攔路虎”。

這兩隻攔路虎,就是東邊的齊國和南邊的楚國。

雖然這個天下有“戰國七雄”之說,但是在當時,戰國還是一個三足鼎立的格局,即“西秦、東齊、南楚”。秦國若想成就霸業,就必須面對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

如何應付這兩隻攔路虎,要麼被它們咬死,要麼把它們統統殺掉!

這個問題,確實棘手無比。

要知道,對於這兩個國傢,羋太後清楚無比,特別是楚國的實力,這個女子更是心知肚明。

因為這個羋太後,她就是楚國人。

咱們前面講過,由於被賜瞭一個“咩”姓,楚國歷代國君均發憤圖強,他們始終處於一種“爭一口氣”的狀態,也從來不正眼瞧中原諸侯們一眼。

在這種背景下,楚國奮發圖強,竟然變成瞭一個強國。春秋時期,楚國更是誕生瞭“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

這個楚莊王有多厲害呢?他死後,中國歷史上出現瞭三個嶄新的成語,“一鳴驚人”“飲馬黃河”“問鼎中原”,可見他的厲害程度。

過瞭春秋,進入戰國後,楚國也是一個強國,自魏國李悝變法後,楚國是第二個實施變法的國傢。雖然這個變法成效甚微,並沒有讓楚國成為一個巨無霸的國傢,但是以楚國的綜合實力,它還是可以跟強秦一較高下的。

戰國時期流傳著這麼兩句話:“橫成則秦帝,縱成則楚王”,就是說:“連橫成功則秦國稱帝,合縱成功則楚王稱王”,可見楚國之強大。

當然瞭,如果楚國一直這樣強大下去,各國還不知道什麼時候統一呢。就在這個時候,為瞭能讓楚國迅速衰落下去,歷史這個導演,便給楚國送去瞭一個“極好”的君主。

這位楚國的君主,就是那個“隨便大傢千夫指,俯首甘為大豬頭”的——楚懷王。

沒錯,這個楚懷王,他就是一個極好的大豬頭,這個人不僅笨,而且特別容易上當。

原來,早在宣太後之前,秦國的張儀就騙瞭楚懷王一把,並且把他坑得夠嗆瞭。

這個故事的緣由,是這個樣子的。

張儀欺楚

公元前313年,為瞭對抗強秦,齊、楚簽訂瞭一份“兩國世代友好,永不討伐對方”的盟書,這兩個國傢結盟瞭。

這一下子,對於秦國而言,如果這兩個國傢徹底聯起手來,秦國是肯定贏不瞭的,因此必須拆散他們。於是,秦國立刻派遣宰相張儀出使楚國,負責遊說楚懷王。

張儀見到楚懷王後,對其說道:“當今天下七雄中,隻有秦、楚、齊三國最強。而齊、楚兩國勢均力敵,天下的大勢還得看秦國。如果秦國與齊國聯手,則齊強楚弱;反之,如果秦國與楚國聯手,則楚強齊弱,您說對吧?”

雖然不甘心,但楚懷王隻能接受這個現實,他點頭說道:“對,你所言極是。”

看見楚懷王贊同自己的觀點,張儀立刻趁熱打鐵道:“天下的格局就是這樣,但是,我們秦王隻願意和楚國交好,如果您願意與齊國斷交,我們不僅與您結成友好聯盟,還願意給您六百裡土地。”

楚懷王:“所言當真?”

張儀:“絕無戲言。”

這一下子,楚懷王當時就樂瘋瞭,不發一兵一卒,就能得到六百裡土地,天下居然還有這麼好的事情!於是,他高興地說道:“好、好、好,楚國立刻與齊國斷交!”

第二天,當楚國大臣知道瞭這件事後,大傢的反應各不相同。“親秦”的大臣們立刻祝賀,“絕秦”的大臣們極力反對,其中反對聲音最大的人,就是楚國的著名大臣、中國的偉大詩人,“楚辭”的發明者——屈原。

屈原大聲反對道:“大王,此事萬萬不可,咱們要是與齊國斷交,就會大禍臨頭,後悔莫及瞭。”

聽到這番話,楚懷王大怒道:“你懂什麼?寡人不費一兵一卒,就能得到六百裡土地,有什麼不好,我有什麼大禍,有什麼可後悔的?”

此時的屈原也不管不顧瞭,他繼續說道:

“大王息怒,為什麼秦國會給咱們六百裡土地,那是因為齊國與楚國是聯盟,秦國隻能來討好咱們。如果咱們與齊國斷交,力量就薄弱瞭。到時候,如果秦國人反悔,就賴賬不給瞭,咱們又能怎麼辦?

“您要清楚地知道,這種國與國之間的交易,可不是市井小民做買賣。小百姓交易出瞭問題,還能找官府打官司。如今,國與國之間的交易出瞭問題,這可怎麼辦呢?是找周天子,還是找聯合國?周天子比咱還窮,怎麼可能管閑事,聯合國還沒有建立,現在連一個仲裁的機構都沒有,萬一秦國出爾反爾,咱可就虧大發瞭!”

屈原的這番言論,說到瞭很多大臣的心坎裡,一時間,楚國的朝廷上,又開始瞭新一輪的爭吵。

此時的楚懷王,哪裡聽得進這些話,他就一門心思:“與齊國斷交,拿到那六百裡土地”。眼看爭執不下,屈原退一步建議道:

“既然大王已經決定瞭,那麼,一定要先拿到那六百裡土地,再和齊國斷交。”

“先拿地、後絕交”,這是屈原最後的底線,楚懷王也隻能答應。事後,他將這次商議的結果告訴瞭張儀,張儀一笑道:“好呀,請大王派個人與我回咸陽,我立刻辦理此事。”

楚懷王一聽,大喜,他立刻派大臣逢侯醜出使咸陽,接收那六百裡土地。

一路無話,等快到咸陽的時候,突然之間,張儀從馬車上摔瞭下來,從此以“腿腳骨折”為由,在傢閉門養傷,而逢侯醜則留在客棧,靜等消息。

結果,逢侯醜在客棧裡一等,就等瞭整整三個月。他是見秦王不得,見張儀也不得,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隻能將這裡的情況,如實向楚懷王稟報瞭。

一看逢侯醜的奏折,楚懷王自己“理解”道:

“哦,這是秦王在懷疑我的誠意呀,我必須讓他知道,我與齊國已經徹底決裂瞭。”

這麼一想,楚懷王立刻派來一個勇士,讓他快馬加鞭趕到齊國,堵在臨淄城外大罵齊王,極盡侮辱之事。

結果,楚懷王這麼一折騰,齊威王氣得把桌子都掀瞭,我齊國好歹也是一個泱泱大國,豈能容忍這樣的恥辱!

於是,齊威王不僅撕毀瞭齊、楚之前的盟約,他還派使者入秦,約秦王一起去攻打楚國。

看這個架勢,齊王真是氣暈瞭呀。

懷王中計

就在齊國與秦國簽訂盟約後,張儀的“病”也終於“痊愈”瞭,他立刻接見瞭楚國使者逢侯醜,並遵守信用,拿出瞭辦理土地手續的文書。

看見張儀沒有食言,逢侯醜很是高興,自己幹等瞭三個月,終於可以完成使命,返回祖國瞭。

但接下來,逢侯醜就不高興瞭。

但見張儀笑呵呵地拿出一張地圖,開心地說道:“從這裡到這裡,正好六裡,這就是我答應送給楚王的土地,還請笑納。”

逢侯醜一聽,舌頭吐出來半天,差點沒有回去,他憤怒地說道:“有沒有搞錯?六裡?你答應我們楚王的,可是六百裡土地!怎麼會是六裡?”

面對逢侯醜的質疑,張儀微笑回答道:“六百裡?那是你們楚王聽錯瞭,秦國的土地,都是將士們用血汗一尺一寸積攢起來的,怎麼能夠白白送人?何況還是六百裡這麼多的土地,所以一定是六裡。”

逢侯醜:“你確定嗎?這個可以有!”

張儀:“我確定,這個真沒有。”

看來張儀要無賴到底瞭,逢侯醜無奈,他隻能夠灰溜溜地回到楚國,並將張儀的話,原封不動地轉達給楚懷王。

可想而知,聽完這番話後,楚懷王氣得語無倫次,七竅冒煙,堂堂一國之君,直接成拔火罐子瞭。

實事求是地說,楚懷王不是一個英明神武的大王,但卻是一個有血性的君主,不聽屈原等人的勸阻,楚懷王一意孤行,他發兵十萬,討伐秦國。

咱們前面講過,公元前318年,當時五國的聯軍都打不過秦國,一個孤軍奮戰的楚國,還能掀起多大的風浪?

史料記載,秦惠文王聽說楚國派兵來打自己,立刻派魏章、甘茂率大軍十萬迎敵。而齊國,也履行瞭最新與秦國簽署的條約,派五萬精兵,協同秦軍作戰。

這一仗下來,楚國抵擋不住秦、齊兩國的前後夾攻,他們被打敗,十萬人馬毀於一旦,陣亡的將領更是不計其數。

此戰後,楚國不僅沒有拿到那六百裡土地,反而讓秦國奪取瞭漢中一帶的六百裡土地。楚懷王最後無奈,隻能向秦國求和,楚國從此元氣大傷。

以上,就是在羋太後執政前,楚國的現狀瞭。那麼,在羋太後執政後,她將如何看待秦、楚兩國的關系呢?是罷兵休戰,還是繼續欺負楚懷王這個“豬頭”呢?

《羋月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