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孤命、救命

因形用權,則不勞而功舉。

——《武經總要》

曾小羊逃離瞭楊九欠傢,身後楊九欠妻子的哭聲仍飛刀一般不住追割而來。

他卻已聽而不聞,停住腳,急急尋思起來:那不著邊的遠房表哥楊九欠從河裡撈出個鐵箱,把空箱子留給瞭米傢客店店主。據那個醉鬼老廂兵竇老曲說,清明那天搬那箱子時,裡頭不但裝瞭東西,而且至少上百斤重。竇老曲酒後不會編謊,箱子裡的東西自然是被楊九欠偷偷搬走瞭。然而楊九欠接著竟又死瞭。難道是分贓不均,被同夥殺的?

沮喪之餘,曾小羊又隱隱有些慶幸和驚喜。之前,他還擔心楊九欠耍油使賴,不容易掏出他的錢來。如今多瞭條性命,那便再無須擔心,隻要找見那兇手,多少錢都掏得出來。

他離開楊九欠傢,站在街邊想瞭想,見對面那傢木料鋪的老店主坐在門邊瞅著自己,便走瞭過去。

“這位老伯,我是對面楊午的表弟。我才知道表哥竟歿瞭,嫂子又隻會哭,老伯,我表哥究竟是咋死的?”

“不清楚。”

“不清楚?”

“昨天清早,我才起來,才要開門,卻聽見對門楊大嫂猛然哭叫,我忙打開門,就見楊承局躺在他傢門前,楊大嫂跪在他身邊哭叫。我忙趕過去看,見楊承局一動不動,嘴角淌著白沫。我問楊大嫂,楊大嫂卻哭個不住。我隻好壯著膽摸瞭摸楊承局,身子冰硬,心也不跳,脈也沒瞭,早死瞭。”

“官府沒來查?”

“查瞭,說是中瞭毒。”

“誰下的毒?”

“公差問瞭一大轉兒,那天誰都沒見楊承局,不知他去瞭哪裡,會瞭啥人。”

洪山在雙楊倉和梁興告別後,就往城裡趕去。

剛才在雙楊倉碰見梁興,知道他也在追查“鬼搬糧”,洪山很是欣喜。憑他自己,他實在沒有多少把握,隻能試著查一查。不用旁人說,他自己也知道恐怕查不出任何東西來。之所以這麼執意奔走,不過是想讓自己心裡好過些。如今有瞭鬥絕這個大幫手,他頓時添瞭許多底氣,忙將自己所知道的,全都細講給瞭梁興。梁興和他約好,一起分頭去查。

這時獨行在路上,夜幕已經垂落,前後都沒有人,隻有河水聲和樹葉聲伴著他的腳步聲。後背吹來一陣涼風,他忽而又湧起一陣孤寂之感,隨即又轉為悲涼。莫非自己生來就是個孤命?本該和傢鄉的兄弟朋友們一樣,安分種田,老實度日。可偏生心裡有許多不甘,非要拋傢離鄉,出來闖蕩;好不容易入瞭禁軍,有瞭程得助這樣一個知己,程得助又偏生把妻子十七娘接來京城;十七娘若是樣貌平庸、性情冷淡也好,可她偏生又讓人不得不動心;若自己動瞭心,十七娘卻不動情,也諸事都好,可偏生程得助又有那種殘疾……當年他聽鄉裡長者常說,“一條命,一根鏈,一環扣一環;別想長,別想短,到死把你牽。”那時他不肯信,才執意想掙開這鏈子,如今想來,這“執意”恐怕便是他命中那條鏈子的第一環,由不得他不執意。而正是這執意,讓他始終跳不出這一環扣一環的孤命。

頭一次和十七娘有瞭那事,若及時躲開,哪裡會有後來這些事?可他偏生要執意想著念著,命運便來成全他。不但十七娘,連程得助,甚而那茶肆的劉婆,都來成全他的執意,他也便越發執意起來。

過去四年,總是在這夜幕時分,他偷偷溜到劉婆的茶坊,劉婆坐在茶坊門邊替他們把風。他和十七娘就在那半間小屋裡私會。雖說魚水歡洽,但兩人各懷愧疚,又心驚膽戰、礙於面皮,何曾真正暢快過?連話都沒有好生說過幾場。十七娘也曾低聲勸過他許多回,讓他好生尋個娘子,正經成個傢室。他也曾無數回這麼想過,可心底裡那執意偏生放不下、割不斷。

一年後,十七娘生瞭兒子。他們兩個照答應程得助的,讓孩子姓瞭程,做瞭程傢的兒。直到孩子被食兒魔擄走,他們都嚴守誓言,沒透過一絲口風。他隻是實在忍不住,去相國寺買瞭一個銀項圈,掛著福壽兩個小銀鈴,求高僧開瞭光,拿給十七娘,求她給兒子戴上。十七娘不願瞞著丈夫,又拿著去求程得助。程得助沒有說話,卻點頭應允瞭。於是,這福壽銀圈便掛在瞭孩子脖頸上,成瞭他作為生父僅有的標記。

這時回想起來,這銀圈也像是他命裡那執意的環,將兒子也套進瞭孤命鏈。孩子才被擄走,十七娘接著喪命,程得助也被關進死囚待刑。他則從孤命回到孤命,如今隻剩一點執意,執意要救回程得助的命,以贖自己執意之罪。

他不由得長嘆一聲,仰頭向天,心裡哀祈:蒼天在上,你既然一回回成全我的執意,就求你最後再成全我一回,哪怕因此孤獨到死,我也毫無怨言。

蔣沖躺在楚傢西院那間小廂房裡,屋裡沒點燈,也沒有一點聲息。

他也如同這屋子一般,又空又靜,被夜色充滿。從小到大,他從沒這麼舒泰過,寂黑中,甚而覺不到自己的身子,身上那些傷痛,更是無影無蹤。空空蕩蕩,若有若無,覺著自己已與這夜融而為一,沒有邊際,沒有死生。隻能覺察到自己的呼吸,但那已不是從自己喉管中發出,而是一陣沒有來由的風,在天地間輕拂往還。

少年時,他曾和堂兄蔣凈一起去道觀裡玩耍,偷聽老道士給眾人講道。那個老道士瘦得跟枯枝一般,聲音卻洪亮,說什麼“與天地同壽,與日月齊光”。堂兄蔣凈聽瞭偷笑說:“他若脫光瞭,躲到柴堆裡,鬼都尋不見,的確和天地同瘦。”他聽瞭,噗地笑出聲,惹得眾人都怒望過來。

想起這段舊事,蔣沖在黑暗中不由得又笑起來。堂兄當年說得其實沒錯,人若能把自己脫光,不止脫掉衣裳,連身軀、心意都脫盡,便成瞭無。莫說躲進柴堆,便是行到鬧市街頭,也沒形沒跡,如同天光清風一般。

他已成瞭無,無所求,無所念,無所往。

躺在這裡養病也好,起身回鄉也好,或者從此四海漂流也好,已沒有分別,隻需隨性而行,隨性而止。行或止,也已沒有分別。

不過,神思飄蕩中,他隱約覺到有一個念頭,像是風鳶線一般牽扯著他,不肯讓他飛走。他在意念中回身尋視瞭片刻,隨即發覺,這牽扯來自堂兄蔣凈。堂兄的生死存亡仍是個謎,自己來京城正是為瞭這樁事。他想,這恐怕是我在這塵世間最後一筆未瞭的債,那就結清它。

於是,他凝神細想。之前他心念糾結、神志淤塞,想任何事都偏執一角,難得周全,更難看清事情來龍去脈。這時,心無所掛,神思清明,再看堂兄蔣凈的謎案,竟像是對著日光看樹葉的脈絡一般,絲絲縷縷,皆清晰如畫。加之這兩天從那個男仆凌小七口中又聽到瞭許多,與堂兄相關的那些人、事,他雖然未親眼目睹,其中的因由,卻也像是順著河流尋源頭一般,皆有理可據、有脈可依。

半晌,他自言自語道,線頭恐怕在對面堂兄住過的那間房裡。

他緩緩撐起身子,坐瞭起來,身上的傷雖仍在扯動,卻似乎並不礙事。他伸腳在床下鉤尋到自己的鞋子,慢慢蹬好,緩步走到門邊,輕輕打開門扇,月光頓時湧瀉進來。

他走出門,小院極寧靜,三面幾間房全都黑著。他走下臺階,輕步走到斜對面堂兄住過的那間屋子門前,伸手輕輕推門,推不開,響起一陣銅鐵碰擊聲,低頭一看,門上掛著鎖。

他微微一笑,看來今晚不成,再想辦法。

深夜,梁興躺在床上,將所有事件又重新梳理瞭一遍。

清明那天假蔣凈之死、鐘大眼船上消失的兩人、雙楊倉鬼搬糧、楚傢兩兄弟之死,這幾樁事他已經分別有瞭大致判斷,也相信自己並沒有猜錯。隻是目前尚缺瞭幾環,還沒法完全看清。眼下隻能先等等石守威和曾小羊,看這兩人是否能探出些信息。不過,這兩人都讓梁興有些不放心。

曾小羊心思太多,恐怕沒法專心盡力。至於石守威,那天夜裡在虹橋橋洞下托他查探崔傢客店時,他雖然立即滿口應承,但那語氣間似乎另有一層歡喜。這兩天,梁興細細回想,覺得那歡喜似乎含著些解恨的意思。也難怪,我接連兩次在眾人面前折瞭他的威風,他雖看著是個爽快人,心裡恐怕對我始終有些記恨。若真是這樣,他答應去崔傢客店查探,恐怕不是為瞭幫我,而是為瞭借機報復我。

梁興不由得苦笑瞭一下,想起《六韜》中那句“戰攻守禦之具,盡在於人事”。薑太公曾言,“聚不聚,為孤旅”,無法同心相聚之人,即便人再多,聚到一處,也隻如孤旅一般。孫子也說天時地利,皆不如人和。吳起一生用兵謹慎,卻也說有八類敵軍可擊之勿疑,其中一類便是“行孤涉險”。

想到這個詞,梁興不由得又笑嘆瞭口氣,自己現在便是行孤涉險,對手若熟知兵法,完全可以擊之勿疑。不過,他轉念又想,這回事情太倉促,敵手又太詭詐龐大,一時間哪裡去尋那麼多稱心幫手?若不行孤涉險,也沒有其他辦法。若時時都能天時地利人和俱全,又要智謀勇力做什麼?眼下隻能隨機應變、見機行事。

於是他細想《三略》中“察眾心”那一段,黃石公一共列舉瞭二十類人心,曾小羊大致屬於“貪者”,他其實極貪錢,卻礙於黃鸝兒的面,不敢表露,而且相比貪錢,他顯然更貪念黃鸝兒的贊賞。黃石公說“貪者豐之”,借黃鸝兒的力,多贊他兩句,便極好調遣。不過,梁興隨即想到,曾小羊原本就與這事無關,更不欠我什麼,這事又暗藏兇險。我雖然急需幫手,卻也不能用這般手段。他若打問不到那個叫盛力的人,我再想想其他辦法。

至於石守威,則屬於“怨者”,黃石公說“怨者原之”,原諒寬恕他,便能得其心。但是我折辱他在先,他怨我也在情理之中,哪裡談得到我去原諒他?倒是怨我自己,失於熟慮,不該請他來幫忙。

而且,關於崔傢客店,梁興早已有瞭一條計策在心裡,隻是暫時還不能驚動。另外,這事關乎情誼,梁興寧願自己看錯想錯瞭,也不願真的用到這條計策。為這事,他已經猶豫瞭幾天,一想到,心裡便極不是滋味。

他正在感慨,忽聽到外頭有一聲響動,連著又是幾聲,他忙側耳細聽,是人從墻頭跳到院中的聲響。腳步聲極輕微,各個武藝都不俗。他數瞭一下,一共五個人。

桑五娘天不亮就起來忙著煮飯。

她聽人說,吃雞肉有助傷口復合,昨天晚上跑到南郊農戶傢裡,求著買瞭一隻老母雞。遊大奇嘴皮上有刀傷,不能大動大嚼,她便連夜慢火燉在壇子裡。今早起來一看,雞肉已經煮得軟爛爛的瞭。這一向,她沒有工夫自己捕魚,便趕早去草市上買瞭一尾鯉魚、一把薺菜回來,剔下凈魚肉,剁得碎碎的,煮瞭一鍋薺菜鮮魚粥。

成親以後,世上所有事情裡,她最愛的便是煮飯和裁衣。每回煮好飯菜端上小飯桌,再燙一小瓶酒,看著丈夫吃得爽愜,她都像飽喝瞭一碗甜水,滿心暢慰。隻可惜丈夫一直穿軍服,不需給他裁衣,她隻能等丈夫衣衫破瞭口,才能拈起針線,細細慢慢替他補一回,每個針腳都不肯輕忽。丈夫衣衫若長時間不破,她甚至恨不得撕破瞭,好替他補。

直到兒子出世,她的針線才算有瞭用場。從懷孕起,她就到處尋好絹、好綢,從帽兒、小衣直到鞋襪,從一歲直到三歲,全都歡歡喜喜剪裁縫制好,齊齊整整疊放在櫃子裡。這樣嫌不夠,還分瞭男女兩套。丈夫笑她多事亂費錢,她卻說又不知道生男生女,若生的是男孩兒,就把女孩兒的衣服送給人傢,就當賀禮,也不算枉費。

可是,自從丈夫戰死、兒子被擄,再也沒人要她煮飯、縫衣。缺瞭這兩樣,這世上任何事她都再沒有心氣去做。營生也撂下瞭,隻靠著那點薄蓄度日。每天隻胡亂買些饅頭幹餅吃,也隻為留住命好尋兒子。誰承想,半夜竟從河裡撈出個弟弟來。

她從河裡把遊大奇拖上來後,在月光下一眼看到那滿臉的傷口,固然驚心,更讓她心裡一顫的,是遊大奇身上透出來的透骨悲意。當時遊大奇其實醒著,眼也半睜著,卻對自己、對周遭全然沒有知覺,渾身上下似乎佈滿瞭灰心和求死之念。她從遊大奇那死沉沉的目光裡,似乎看見瞭自己,更看見瞭天地無情、作虐眾生。

她跪在月下船頭,這個半死之人的身邊,不由得哭瞭起來,先是哽咽,繼而失聲痛哭。直到再哭不出聲,她才擦掉淚水,把遊大奇拖到船篷裡,早已忘記男女之別,脫掉瞭他身上的濕衣褲,替他擦幹身子,把他安放到睡褥子上,蓋好瞭被子。又跑回傢,搗碎瞭幹螞蟥,找來現有的藥草,調好藥膏,端著藥碗回到船上,燒瞭溫水,小心替他拭凈臉上的血污,把藥細細敷瞭上去。

她雖然也信佛燒香,那時卻絲毫沒想過積德行善、以求福報,心裡隻有一個念頭,都是一般孤苦人,老天不憐他救他,我來。

當遊大奇緩過來,開口要認她做姐姐時,她心裡猛地一陣灼燙,像是有些大夫用烙鐵燒合傷口一般。她盡力忍住才沒哭出來,卻瞬間明白,不止是她救瞭遊大奇,遊大奇也救瞭她。

更讓她意外的是,她和那麼多婦人一起,四處尋找兒子,卻沒有絲毫蹤影,遊大奇竟給她指瞭一條出路:明慧娘。

那個明慧娘明明沒有子女,卻也裝作孩子被擄走,混到她們這隊婦人中間。她想做什麼?遊大奇更說,明慧娘的丈夫姓盛,行蹤更加可疑。難道孩子被擄走,和這對夫妻有關?

無論如何,她得找見那個明慧娘。

《清明上河圖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