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熱粥、冷客

傾耳而聽,專目而視,諦伺它物,以迎知敵人之情。

——《武經總要》

郭沉去開封府問瞭幾道,才尋見查辦兄嫂命案的兩個府吏。

那兩個府吏隻知道他是內殿值押班,還不清楚他已經被貶級降職,對他還算恭敬。但說起兄嫂的案子,卻支支吾吾,說不清底裡。郭沉也聽聞這一向京城兇事怪事不斷,案積如山,開封府能省一件就省一件,兄嫂的案子又沒有苦主追責,自然就撂下瞭。他心裡憋氣,想去鬧一鬧,可再一想,如今自己已經被降為看角樓的衛卒,就算去鬧,開封府也不會如何正經對待,況且兄嫂這案子又沒有其他證見,隻一句正在追查,便能堂皇敷衍過去。

想到此,他心裡又一陣悲悔。自小被哥哥愛護不說,就是嫂嫂,也吃瞭她三年多的飯,她心裡雖不喜,卻也並沒有說過什麼難聽的言語。自己卻從沒道過一個謝字,反倒一次次生出怨憤。正月底,聽說小侄兒被食兒魔擄走,那時便該去幫著兄嫂去找,至少也該問候一聲。他卻聽瞭妻子的話,隻裝作不知。

他想起十來歲時,有天回到傢,聞見一陣油香氣,一眼看到桌上一隻大碗倒扣著一隻碗,他揭開一看,是燒得油潤濃香的兔肉。自父親亡故後,他們母子三人的生計便十分窮窘。後來哥哥募入虎翼營,傢境才略寬松瞭些,可畢竟糧俸有限,一個月也吃不上兩頓肉。見到這兔肉,他自然饞極,伸手就抓瞭一塊塞進嘴裡。這時他娘走瞭出來,忙把碗扣上,說這是他哥哥跟著營裡都指揮使去郊外打獵,狗一般在林子裡奔瞭一整天,才得賞瞭這隻兔子。讓他等哥哥回來再一起吃。他嘴裡答應著,可實在熬不得饞,趁娘出去,又揭開碗來偷吃,一塊不夠又一塊。不知不覺,竟將整碗都吃盡瞭。她娘回來後看到,氣得哭瞭起來,罵他是田裡頭的稗子,白耗地力、不結糧食也罷瞭,還不知饜足,把好麥子都擠占得沒地兒活。

他從來沒被人這麼罵過,氣得立即跑出瞭門,大半夜在外遊蕩,直到哥哥找見他,笑著說:“等你以後做瞭將官,天天買兔肉給我吃。”硬把他拽回瞭傢。娘的這句話他卻整整記恨瞭十來年。今天想來,知兒莫如娘。娘不但沒有說錯,而且說得太晚。她和哥哥一起寵著他,始終不敢說重話。可娘心裡早就瞧他瞧得清清楚楚。

稗子一般活瞭近三十年,他愧悔到想一把火燒掉自己。再想到那夜哥哥在街上找見自己時說的那句話,雖然街上人來人往,他卻又忍不住落下淚來。由於自小受哥哥調教武藝,他順利募入瞭內殿班值,成瞭禦前親軍,糧俸高過所有禁軍,卻從來沒想過給哥哥買兔肉吃。自己虧欠哥哥太多,就算死,至少也該查明白兄嫂的死因,若有冤仇,便該討還。讓兄嫂在泉下不必含冤咽恨,多少得些安寧。

於是,連著幾天他既不回傢,也不去當值,先去開封府,後又去三槐巷,挨門挨戶向那些鄰居打問,卻隻打問出兄嫂死狀,誰都不知道死因。嫂嫂先被人殺害,第二天夜裡哥哥也上吊自盡。

嫂嫂的事他倒還能先放到一邊,哥哥郭深自盡,他卻無論如何也不願信。哥哥氣性強,自小難得見到他怕過什麼事,或跟什麼人服過軟。父親過世時,哥哥才十二歲,卻立即把自己當成男兒漢,傢裡的重活累活都盡力搶在娘前頭做完,更每天出去尋活幫工,賺些柴米錢回來,和母親一起撐起這個傢。“長兄如父”這四個字的深和重,郭沉比誰都明白。這樣一個敢擔當、能任勞的哥哥,怎麼會自盡?

不過郭沉又轉而想到,嫂嫂是陜西一位團練使的女兒,娶嫂嫂時,哥哥還隻是個營裡的副都頭。嶽父和嫂嫂都相中瞭他的人品才幹,絲毫沒有低看他。哥哥娶到嫂嫂,除瞭感恩,內心裡也極愛重嫂嫂,事事都不願嫂嫂操心勞累。關於嫂嫂,郭沉一直不肯細想,如今卻不得不承認,自己當年不喜嫂嫂,最大的緣由便是,覺著嫂嫂奪走瞭哥哥的心。尤其是自嫂嫂生瞭小侄兒後,哥哥更是歡喜得又撮手又感嘆,在屋裡不住地歡走。

郭沉從沒見過哥哥這樣過,如今想來,也難怪。哥哥自小便受盡瞭窮困勞累,直到娶瞭嫂嫂,生瞭侄兒,自己又一步步升成瞭指揮使,才算有瞭安與樂。雖然在這京城,貴與富,山和海似的,這點小安樂隻如芝麻粒一般。可對哥哥而言,這已是從前絕不敢奢想的安穩與富足。

郭沉後來不願再去哥哥傢,便是不願看到哥哥樣樣都比自己強,官階、糧俸、妻子傢境品貌,還有小侄兒。郭沉自己的妻子至今都沒能生養。

可是,哥哥才享瞭三年的福分,侄兒就被食兒魔擄走,嫂嫂又被人殺害,這比割瞭他自己的心肝更慘更痛,哪裡能受得住?死瞭倒是解脫。

郭沉雖這麼理順瞭哥哥郭深尋短見的因由,心裡卻始終有些疑慮。他又細想瞭一陣,卻仍想不出哪裡不對。倒是記起一件兒時舊事。父親在陜西陣亡三個多月後,死訊才傳報到傢裡。他娘一聽見這噩耗,頓時癱倒在院子裡哭起來。那時他八歲,哥哥十二歲,他們兄弟兩個也一起哭起來,他趴在娘身邊,哥哥則站在墻邊,臉朝著墻哭。

那時已是黃昏,他和娘一直在哭,他哥哥卻先擦幹淚水,進瞭屋子。半晌,端出瞭三碗熱粥,擺到院子裡那張小木桌上,又去醬缸裡夾瞭一碟醃菜。而後走到他娘身邊,輕聲勸著:“娘,別哭瞭。起來喝些粥,您若是哭壞瞭身子,我和弟就更沒依靠瞭。弟,咱們把娘扶起來。”兄弟兩個把娘扶拽瞭起來,讓娘坐到瞭桌前。他哥哥把碗塞到娘手裡,又小聲勸瞭半晌,他娘才含著淚小口吃起來。

那天那碗粥,郭沉記得極清楚,那是哥哥郭深頭一回煮粥,有些米還是半生的,有些則焦煳成一團,根本咽不下去。然而,就是從那碗粥開始,哥哥變作瞭男兒漢,成瞭傢裡的頂梁柱。

想起這件舊事,郭沉忽然明白瞭疑慮在哪裡:以哥哥郭深的秉性,侄兒被擄,嫂嫂被殺,他雖然痛不欲生,卻絕不會就這麼輕易撂下。他一定會去尋侄兒,去追查殺害嫂嫂的兇手。若能找回侄兒,他一定會好生撫養侄兒成人。就算找不回來,他也要等殺害嫂嫂的兇手被正法,那時才會尋死。

然而,兩樣事情他都沒有去做。他自盡,必定有更大隱情。那會是什麼?

這兩年他和哥哥斷瞭往來,根本無從知曉哥哥遇見瞭些什麼事。開封府和鄰居們也都不清楚其中因由,還能去哪裡查問?郭沉想瞭許久,想到瞭一個人——哥哥的親隨潘戊。

於是,他便趕往虎翼營。

丁豆娘忍著腳痛,又來到虎翼營。

上回那個老軍坐在營門邊一隻破凳上,一見她走近,立即起身攔住瞭她。

丁豆娘忙懇求:“伯伯,我有件極要緊的事,一定得見見您的侄兒。”

老軍掀動幹癟的嘴皮子,惡聲惡氣地說:“你莫不是真把這裡當作菜市瞭?便是菜市,也有個早晚開閉。”

“伯伯,這件事真的極要緊。”

“我侄兒好歹也是指揮使跟前走跳的人物,如今郭指揮雖已歿瞭,新來的指揮使樣樣仍離不得他。連屙坨屎,都得我侄兒在前頭指路。整日忙得馬蜂兒似的,哪有工夫跟你談閑?”

“這事牽扯到郭指揮和郭夫人的死。我必須問問您的侄兒。”

“這麼大一樁命案,你當是擇菜捉青蟲、揀米蒸白飯?開封府都查不明,你一個婦道人傢能破得瞭?我勸你還是好生回傢,把傢裡清掃幹凈,給丈夫孩兒煮好飯,這才是你婦人傢的本等大事。”

“我就是為瞭我孩兒!”丁豆娘再受不得,尖聲嚷起來,“我和郭夫人一樣,孩兒都被食兒魔擄走瞭。郭夫人正是找見瞭她孩兒的蹤跡,才被人殺瞭。不管你讓不讓我進去找你侄兒,我都要守在這裡,不見到你侄兒,死我也不回去!”

老軍被她嚇住,繼而有些羞惱,幹癟癟的嘴唇抖著,想回擊,卻又說不出話。

正在這時,一個人走瞭過來。丁豆娘扭頭一看,那人身形瘦高、神情孤冷,緋色軍服外,穿著件綠羅紅盤雕的褙子,丁豆娘認得是禁衛班值的服飾。

老軍看到那人,先愣瞭一下,隨即忙露著些諂笑,弓起背拜問:“郭押班?”

那人並沒有理睬,反倒轉過臉問丁豆娘:“你是什麼人?”

“我姓丁。”

“你認得我嫂嫂?”

丁豆娘未及答言,那老軍在一旁嚷道:“這婦人到處假攀親戚,竟說自己是郭指揮夫人的表姐,上回我就瞧出是假的瞭。如今郭押班在這裡瞭,看你再搬扯出什麼番瓜胡藤來?”

丁豆娘之前已經打聽到郭深有個弟弟叫郭沉,是禦前殿值押班。她原本也想去尋郭沉,沒想到竟在這裡遇見。她便索性承認:“郭押班,我是說瞭謊,我隻是跟莊夫人一道在尋孩兒。我說謊也是沒法子,我有件極要緊的事,牽扯到您兄嫂的命案,要問這位伯伯的侄兒,他卻攔著不許進。”

郭沉目光微動,隨即轉頭冷著臉說:“老潘,能否勞煩你進去喚你侄兒潘戊出來?我也有些話要問他。”

老潘癟著嘴,略遲疑瞭一下,隨即點瞭點頭,喪著氣,朝旁邊喊道:“老裘,你出來看著門,我進去喚個人。”喊罷,慢騰騰地轉頭進營裡去瞭。另一個老軍隨即走出來,好奇瞧著丁豆娘和郭沉。

郭沉略放低瞭聲音:“這位阿嫂,能否到那邊說話?”

丁豆娘忙點瞭點頭,跟著郭沉一起走到不遠處一棵大柳樹下,把自己所見所想細細說給瞭郭沉。

“莊夫人臨死前一天,急慌慌去蓮花樓尋您的哥哥和一個姓焦的人,沒找見,又趕到這裡來。進到營裡不知做瞭些什麼,那車夫說,她出來時瞧著有些傷心氣惱。第二天夜裡,她就被人害瞭。我來這裡,就是想問這件事。”

郭沉聽完,低頭沉想瞭片刻,而後抬起頭,眼露悲感:“多謝阿嫂,為我兄嫂這麼奔走勞累。”

“您千萬莫說這話,我也是出於私心——”

丁豆娘話沒說完,就見老潘引著一個年輕軍卒走瞭出來,朝這邊指瞭指。那年輕軍卒似乎有些不情願,略遲疑瞭一下,還是朝這邊快步走瞭過來。走近時,丁豆娘細瞧瞭瞧,那軍卒大約二十五六歲,身材健壯,方臉膛,粗眉大眼,原本該有堂堂雄氣,神色間卻透著諂滑之氣。

那軍卒走到郭沉面前,躬身拜道:“潘戊拜見郭押班。”

“潘戊,我今天來是問我兄嫂的事。”郭沉冷著臉,盯著潘戊,“你知不知道一個姓焦的人?”

“姓焦的?小人想想……”潘戊轉著眼珠,想瞭片刻才說,“小人知道的,有七八個姓焦,和郭指揮相識的有三個。不知郭押班要問哪個。”

“在蓮花樓和我哥哥會面的那個。”

“蓮花樓?哦,是那個姓焦的?”

“你知道?那姓焦的是什麼人?”

“小人也不清楚。”

“不清楚?”

“嗯,那人以前並沒見過,上個月大概十五左右,他來營裡,自稱姓焦名智,有要緊事見郭指揮。那時郭指揮正忙著準備金明池爭標,哪裡有工夫見不相識的人?那焦智便拿出個小佈袋,讓小人的叔叔拿進營裡交給郭指揮。郭指揮見瞭袋裡的東西,立即出營去見瞭那人。”

“佈袋裡是什麼東西?”

“那時郭指揮在船上,小人在岸邊清點船隻,隔得有些遠,沒瞧見。不過,郭指揮看瞭那東西後,臉頓時變瞭,瞧著很是憂急,大步走出營去。小人急忙跟瞭出去,遠遠瞧見郭指揮和那姓焦的在爭執什麼。等小人走近時,兩人已經停住瞭嘴,郭指揮面色極難看,那姓焦的則笑著,說第二天午時,在蓮花樓恭候郭指揮。說完就走瞭。這之後,小人再沒見過這姓焦的。”

“這姓焦的什麼模樣?”

“三十來歲,穿瞭一身青佈衫,瞧著像個儒生。”

“第二天我哥哥去蓮花樓瞭?”

“嗯,巳時才過,郭指揮就騎馬出營瞭,我瞧著他神色不對,要跟著去,郭指揮卻沒讓小人去,也不知道他去和那姓焦的說瞭些什麼。”

“我嫂嫂是從哪裡知道那姓焦的?”

“過瞭幾天,郭夫人來營裡找見我,偷偷問我,郭指揮最近有沒有見什麼陌生人。我就把剛才那些話告訴瞭郭夫人。”

“我哥哥沒跟你說過什麼?”

“一個字都沒提。自從正月底小官人被食兒魔擄走後,郭指揮像是猛然變瞭個人。一邊雖是兒子,另一邊卻是皇命。皇命大過天。他去告假,金明池馬上要爭標,臨時換指揮自然應付不來,上司哪裡肯準。隻讓派幾個兵卒幫著郭夫人去尋小官人。郭指揮隻能強忍著憂急,天天在營裡訓練水軍,預備爭標大儀。他從來不打罵士卒,那一陣卻變得極暴躁,稍有不順意,便連踢帶罵。小人哪裡敢多問。”

“我嫂嫂臨死前一天上午,我哥哥又去瞭蓮花樓?”

“郭指揮騎馬出去瞭大約半個時辰,不過郭指揮仍沒讓小人跟著,是不是去的蓮花樓,小人就不知道瞭。”

“那天我嫂嫂來營裡尋我哥哥,他們說瞭些什麼?”

“郭夫人來瞭之後,郭指揮把我們攆走,把門關起來,兩個在宿房裡說話。小人也不清楚他們說瞭些什麼。不過,郭夫人出來時,似乎哭過,不停地抹淚。”

丁豆娘在一旁聽著,見一句有用的話都沒問出來,有些急瞭,忙插嘴:“郭指揮有沒有丟過鑰匙?”

“丟鑰匙?”潘戊望向丁豆娘,有些納悶,又有些鄙夷,似乎不願答。

“我哥哥有沒有丟過鑰匙?”郭沉重復瞭一遍。

“這個?似乎沒有……哦,對瞭!郭夫人死的那晚,郭指揮仍在營裡,有個小廝到營門口送瞭樣東西給郭指揮。”

“什麼東西?”

“用塊佈卷著,小小一條。是小人的叔叔直接送到郭指揮的手裡,小人沒瞧見。不過小人偷偷問過叔叔,他說摸著硬硬的,似乎是個細銅桿,還有柄,莫非就是鑰匙?”

《清明上河圖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