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空宅

吉兇悔吝,生乎動者也。

——沈括

張用聽阿念講完,笑著拿眼盯住她,定定瞅著,不說話。

“姑爺,你咋瞭?”阿念慌起來。

“阿念,你說謊。”

“沒!沒!”阿念先一陣慌,隨即蹲在地上,捂著臉哭起來。

“你傢小娘子不是在路上不見的,對不對?”

“嗚……”阿念哭著不答。

“智者如蠶,不繞成繭不心安;笨人似鼠,隻求進洞保身安。你呢,有時智,有時笨。我猜,你弄丟瞭你傢小娘子,怕被責罵,就編出這個笨謊來遮掩推脫。你說你傢小娘子是在路上不見的,那便一定不是在路上不見的。對不對?”

阿念嚇得怔住,抬起眼驚望。

“你莫怕,我最恨三樣事,一是嘴愛漏風,二是肚愛生餓……”

“三呢?”阿念小心問。

“三便是人愛亂問。”

“姑爺,那我不問瞭……”

“你放心,我最愛的則有兩樣,一是騙人耍,二是揭人底。你的底雖被我揭瞭,但騙人這麼好耍的事,我哪裡會說出去?你若照實說,我便替你尋回你傢小娘子。”

“真的?”

“我說真,未必真。我說假,未必假。”

“那到底是真還是假?”

“你揭不瞭我的底,我卻揭瞭你的底,便該你來說實情。”

“那姑爺千萬莫告訴娘。”

“說。”

“今早我跟著小娘子到瞭銀器章傢。小娘子進瞭堂屋,我去尋阿翠說話,她傢仆人卻說阿翠著瞭病,回傢去瞭。其他那幾個仆婦又都幹冷冷的,我跟她們也沒好話說,就自個兒蹲在廊簷下瞧螞蟻。過瞭一陣子,小娘子走瞭出來,給瞭我三十文錢,讓我去大相國寺王道人那裡買些蜜煎梅子,小娘子隻愛吃他傢梅子,我卻愛吃他傢的蜜薑豉。可小娘子隻讓買梅子。

“我揣著錢去瞭大相國寺,買瞭梅子出來,見街邊圍著許多人,我擠進去一瞅,是一個人在耍掉刀,耍得呼呼唰唰的,好不嚇人。那人耍完掉刀,又來一個人弄杖頭傀儡,一個綠衫紅裙的木頭小娘子在一根竿子上舞,那木頭小娘子樣兒極美,和我傢小娘子有些像呢。那人舞完傀儡,前一個接著又舞蠻牌……小娘子從不出門帶我看這些,娘也不許我上街耍,我就看瞭個夠。

“看完時天已經昏麻麻的瞭,那包梅子不知啥時間,也被我吃光瞭。我嚇得哭起來,急忙一路跑回蔡市橋銀器章傢。到瞭他傢一看,院門關著。我敲瞭半天,沒人應聲。左右鄰舍也都關著門,沒處問人去。我腿都跑瘸瞭,就坐在他傢門檻上等。剛坐下,才想靠一靠,卻一骨碌翻倒瞭。原來他傢院門沒閂,我爬起來朝裡望,那時天已經麻黑瞭,他傢堂屋門開著,卻黑烏烏一點聲氣都沒有,更沒見一個人影兒。

“京城今年四處都鬧鬼,我嚇得不敢動,也不敢出聲。正怕得要哭,後頸上忽然一涼,似乎有人用冰手摸我。嚇得我頓時哭起來,一道煙就跑進瞭那堂屋,大聲喊救命,卻沒人出來。後背上冰手仍在摸,我又哭著跑進其他房裡叫救命。他傢比我傢大幾倍,跑遍瞭前院後院,還是不見一個人。我已經嚇得覺不到自己的腿腳,半空裡飛一般,飛到瞭院門外。

“這時左右鄰舍全都出來瞭,我才算得瞭救。背後那隻冰手卻一直摸到我後腰,拼命打也打不著。還是一位嬸嬸抓住我,替我看瞭看,原來不是冰手,是小娘子給我那把玉篦子。我一直插在後髻上,不知怎麼,它竟鉆進後領子裡去瞭。張姑爺,你說好笑不好笑?”

“好笑,好笑!”

兩人一起笑起來,犄角兒也忍不住跟著笑瞭。

“這會兒不能笑!”阿念猛地收住笑,轉而憂急起來,“銀器章傢隔壁一個嬸嬸說,傍晚瞧見到我傢小娘子坐上轎子走瞭。我就趕忙跑回傢去看,小娘子卻沒回去。娘焦得像個炙腰子,抓著我又撕又罵,快要把我搓成個燋酸豏。她若知道我在這裡笑,一定撕螃蟹一般,把我撕碎。張姑爺,我傢小娘子明明坐轎子走瞭,為啥至今不回傢?”

“你沒去尋那兩個轎夫?”

“尋瞭,兩個轎夫也一直沒回去,他們傢店主也在焦躁呢。”

“走!咱們去銀器章傢!”

張用去院門邊解瞭馬,大步向外牽去,犄角兒和阿念忙緊緊跟著。

銀器章名叫章仝,是京城第一等銀器作頭,張用認得。兩傢相隔隻有三四裡地。張用最愛夜行,這一路又無夜市,滿街關門閉戶,沒瞭行人,繁鬧帝都頓時變作一座空城,不見貪夫洶洶、不聞蠢人嗷嗷,隻餘淡月清風,眼底耳根大清靜。他從後腰間抽出那把團扇,在馬上一路搖著,興致湧起,隨口吟出一闋《更漏子》:

月明來,風淡去,又見滿城飛絮。紅有盡,綠有邊,送雲白雪川。

煙裡笑,塵中傲,一點狂心不倒。山不往,水無還,此行天地寬。

他朗聲吟唱,歌聲在空街回蕩,犄角兒忙勸:“小相公,小聲些,當心人罵!”

“驚起夢裡客,喚取同遊人。哈哈!”

張用仍自顧自吟唱,果然引得一路狗吠人怨。他卻渾不介意。一路過瞭蔡市橋,正對一條巷子,這才止住聲,驅馬走瞭進去,來到銀器章傢院門前。院門關著,阿念忙趕上前,小心伸手一推,門扇應手而開,現出裡頭庭院,一片空靜,遍灑月光。

阿念伸頭望瞭望,小聲說:“還是沒有人。”

張用跳下馬,將韁繩甩給犄角兒,邁過門檻,大步走瞭進去,站在院子中央環視四周。這座宅院屋宇高大,庭院敞闊。章仝祖籍河北,傢小、老店都在大名府,他常年往返於兩地照管生意。這裡隻有一個侍妾、幾個仆役。不過他爽快喜客,故而在京中典瞭這院宅子,用來待客。京城各行都有“上行之所”,供行首行員碰面議事。他便把自己這宅子讓來兼做瞭銀器行的行所。

少年時,張用曾隨父親來章傢赴過幾回宴。庭院格局未變,隻有左右兩株柏樹比當年高大瞭許多。院子裡一片寂靜,堂屋門大開,裡面黑洞洞的。

犄角兒將馬拴在門外馬柱上,小心跟瞭進來,剛要開口阻止,張用已經走進瞭前堂。借著月影一覷,堂中陳設不似當年,原本左右兩排客椅,正中靠裡墻一張桌案、兩把主椅。這時,所有椅子在堂中圍作一個大圈,每張椅子前一隻高幾,幾上擺著茶盞。看來是不分賓主,圍坐一圈,好說話議事。張用數瞭一下,一共二十張椅子。

“我傢小娘子就坐在那屏風後邊。”阿念小心跟瞭進來,指向墻角。

張用走瞭過去,裡面越發幽暗,隻能依稀辨出角上果然立著一架屏風。他繞到屏風後面,隱約見那裡也擺著一張高幾、一把椅子。他伸手去摸那高幾,卻碰倒瞭一隻茶盞,當啷一聲,茶盞摔碎在地上,異常刺耳,驚得犄角兒和阿念一起叫起來。

“可惜,盞壁有釉淚,該是建窯油滴盞。”張用笑著又湊近那把椅子,彎下腰貼近椅面,伸鼻子嗅瞭嗅,隱隱一縷淡香,茉莉、素馨、辛夷和著一絲沉香,“阿念,你傢小娘子屁股留的香氣還在,她熏的香,是香藥柏傢買的?”

“才不是呢。我傢小娘子原先倒是隻買柏傢的花蒸香,用瞭兩年,她嫌裡頭的辛夷氣味悶人,便自傢合香來蒸,用荔枝殼替瞭辛夷,蒸出來的辛香氣比柏傢的要清香許多呢。每年我就盼著七夕那幾天,小娘子合香的時候,能得荔枝吃——對瞭,姑爺,這香氣世上隻有我傢小娘子才有,聞著這香氣,就能找見我傢小娘子……”

“好主意!”張用一邊笑,一邊摸著墻找見側邊的一扇門,穿到瞭側房。

阿念和犄角兒一邊低聲爭辯能否循香找人,一邊忙跟瞭上來。

側房也沒有人。張用從中間桌上摸到火石、火鐮、火絨、燈盞,便打著點亮瞭油燈。四周一瞧,器具物件都擺放齊整,衣架、箱籠裡衣物也都疊掛得好好的。他又穿到後邊,一座四合院落,共十二間房。他每間都進去查看瞭一番,都一樣。有兩間臥房箱籠裡甚至還見到兩個錢袋,裡頭各有不少銀子銅錢。

“先睡覺。明天再瞧。”張用吹熄油燈,躺倒在最後一間臥房床上。

“在這兒睡?”犄角兒驚問。

“這床比我的舒坦。”

“那我呢?”阿念犯難起來。

“這麼多間臥房,隨意選。”

“我不敢睡這裡,鬼森森的怕人。”

“犄角兒,你跟她睡一間房。”

“這不成!”兩人一起嚷起來。

“有什麼不成?快去!我要睡瞭!”

張用一向說睡就睡,眼一閉,沒一刻,便已死瞭一般。

寧孔雀站在新宋門外,望著城門洞不斷進出的人,心頓時涼瞭。

她從虹橋北頭甘傢面店一路打問過來,一個賣糕餅的老者昨天見到一乘轎子、一輛太平車進瞭新宋門,那車上罩著黑油佈,瞧著方方長長的,像是棺木。可這新宋門每天不知進出多少人,一旦進瞭城,行人車轎都多,極易混跡,便就難尋瞭。

寧孔雀呆立在城門前,不住尋思。姐姐常年隻在屋裡織緞,大門都難得出。隻有年節,寧孔雀強拖她去看過幾回燈、賞過幾次春。這些年來,莫說男子,便是婦人,姐姐見過的也隻有那幾個。她沒經過什麼世事,性子又柔懦,自然極易受騙。那年輕男子一定謊稱我爹或我托他去接姐姐。

那年輕男子一夥人難道是拐子?姐姐樣貌性情都好,又會織緞,比賣到勾欄裡更值價。想到此,寧孔雀頓時慌起來。

雖然自己處處好強,有一樣卻遠遠及不上姐姐——那溫柔性兒。

寧孔雀凡事都耐不住性兒,更受不得丁點氣。尤其是織緞勝過姐姐後,更沒瞭拘忌。我自傢織緞,自傢養活自傢,大半男人一年掙的銀錢,趕不上我織半匹緞子,我何必要受人的氣?

自得瞭“寧孔雀”這個名號後,眾人也的確大都容讓她幾分,即便官差稅吏,因宮裡年年都要回買她的孔雀緞,對她也頗為和氣。不過,這世事似乎總愛與人作對,受不得氣的,偏生讓你避不開氣。有些氣是惡氣,有些氣則是善氣。寧孔雀受的惡氣少,遇的善氣卻多。就如她婆母和丈夫,那母子兩個,性情都一般柔善,處處都畏敬她。可越畏越敬,便越讓她氣惱。她越惱,那母子便越畏敬。泥渦一般,讓她陷沒進去,乏到極處,卻沒處著力、沒處喊冤。

從小到大,這樣的冤數也數不清。獨有姐姐寧妝花,能明白她這些冤苦。

每回冤到說不出時,她便去尋姐姐,在姐姐懷裡哭一場。姐姐並不說什麼,隻是輕撫著她,讓她盡興哭,給她抹淚、替她梳頭、幫她妝面,把她重新扮得明明麗麗。而後,她又新新鮮鮮去受下一場冤、著下一回惱,哭著再回姐姐那裡……

這麼些年,她裡裡外外操持傢計,一直以為姐姐是在靠著自己。這時慌起來,才忽而發覺:姐姐若沒有她,照樣織緞,照樣安寧過活。她若沒瞭姐姐,怕是要像掉進炭火堆裡的栗子,從裡到外,爆個粉碎。想到此,她頓時怔住,淚水不由自主溢出。

不過,自從母親亡故,她很快便練出一樣本事——不論多少煩難堆在一起,全都先丟到一邊,隻揀那最要緊的一件,趕緊去做。隻要這頭等要事做好,回頭再看,其他煩難也就算不得什麼瞭。

於是,她抹掉淚水,甩掉其他念頭,隻在心裡告訴自己:趕緊找見姐姐。

程門板快步走進力夫店的裡間。

他的腿本就有些瘸,走快瞭,便越發顯豁不堪。但這時他已顧不得瞭。走到那裡間,一股腳臭膻味立即撲鼻而來。房間很小,窗口更小,隻透進一些亮光,昏映著那張大炕。炕邊有個婦人正在盆裡搓洗帕子,炕上則躺著一個人。

程門板忙走到炕邊,彎腰湊近一看,那人兩眼緊閉,臉白如蠟,死人一般。程門板頓時失望,這人恐怕難活過來。他見那人脖頸上纏著白佈,左頸處浸出血來。他問旁邊那婦人:“是傷在左頸?叫得醒嗎?”

婦人沒留意他進來,驚得一哆嗦,但隨即認出他來:“是程介史啊。對,就是傷在那兒,兩寸多深一道口子,血流瞭一盆都多,好不怕人。從昨天夜裡昏死到這會兒。命能不能保住都難說,哪裡叫得醒?”

“這是什麼人?”

“來我店裡幫廚的,澶州人,名叫解八八。”

店主單十六跟瞭進來,接過話頭,將昨晚的情形仔細講瞭一遍。

程門板聽瞭,越發失望:“下午他去瞭哪裡?去做什麼?”

“小人沒問。”

“這人昏死前說‘他來瞭’,這個‘他’是什麼人?”

“不知道。他來我店裡三個月,做活賣力,卻極少說話,從沒聽他講起過。”

程門板聽瞭,越發氣悶,見跟來的小吏胡小喜在門邊伸脖偷瞅,便吩咐:“你在這裡守著,這人一醒來,立即問明白。”

胡小喜忙點瞭點頭。程門板回頭又望瞭一眼炕上那傷者,還想說些什麼,卻一時間想不出來,他低頭靜默瞭片刻,悶悶離開瞭那間昏臭小屋。他知道屋裡三人都在看著自己,便挺直背,盡量放穩腳步,讓自己持重威嚴些。

他早知道,別人都叫自己程門板,也清楚自己不僅身形像門板,性情也似門板。這人世於他,始終如大川急流,稍一不慎,便會被沖倒。因此,活瞭這四十來年,他一直這麼硬挺著。雖然自知辛苦,卻始終松不下來,更找不見其他法子能讓自己重而不僵。

好在,連妻子在內,多數人都有幾分怕他、避他。除瞭父母,也並沒有人知道,他是在硬挺。父母相繼亡故後,他連示弱的人都再尋不見瞭。

自小他就知道,這世上,能讓人增重的,隻有錢權二字。他傢世代以造簟席為業,“雲騎橋程傢簟席”在京城席鋪行多少也算有些名頭。傢裡前頭開著間店鋪,後院一個小工坊,常年雇瞭七八個工匠。在京城十等坊郭戶中,隻勉強排得上中產之傢。而且,能掙到這地步,已到頂瞭。

他想出頭,也讀過書,卻心思滯鈍,科舉無望。做其他營生,又不會。見開封府征募衙吏,便想,做不成官,做個吏,至少也能有些威勢。他娶的妻子是商戶之女,頗懂操持傢計,他便將簟席鋪坊交給妻子料理,自己去應瞭吏職。

本朝衙吏原先是在中產以上人戶中輪差服役。王安石推行“免役錢”後,衙吏便改為征募,給付酬資。不過,酬資極少,隻夠勉強糊口,他自然不是為瞭這點錢。《論語》中,他最愛那句“君子不重則不威”。人一貪,便自輕自賤。因此他從不像其他衙吏,借勢刻剝貪賄。他隻一心盡好本分、做好差事。

吏分九等,他用瞭二十來年,從下隸慢慢升到瞭第三等介史。這兩年,他被分派到左軍巡使顧震手下當差,顧震見他行事可靠,對他有些信重,他便越發自重勤力,心裡暗想,若能升到一等都史便好瞭。

寒食前兩天,有人在封丘門外護龍河邊發現一具屍首,是個三十左右的男子,身穿舊佈衫褲。死狀有些古怪,脖頸上一道深口,嘴裡插著根蘿卜。顧震把這樁案子差給瞭他,他最怕這等沒頭沒緒的事,白跑瞭幾天,四處查問,卻沒人認得那死者,更沒法查明死因。

正在焦躁,今早又有人來報,東水門外河灣裡發現具屍體,也是脖頸上被割瞭一道深口,嘴裡插著根蘿卜。他急忙趕瞭過來,好在有人認出瞭死者,說是虹橋西北頭的霍傢茶肆的面匠,叫唐浪兒。

他問瞭一圈,卻一無所獲。反倒聽一個人說,力夫店昨晚也有人被殺瞭,嘴裡也插瞭根蘿卜。

三根蘿卜,三條性命,這其中究竟藏瞭什麼詭怪?

《清明上河圖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