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7 章

隆慶帝駕崩了, 卻親口將太子托付給四位輔政大臣。

高拱, 高儀, 張居正, 陳以勤。

經此一次,這四人的威望必將更上一層, 內閣閣老不少, 可被皇帝托孤的卻不多, 最近的還要追溯到七十年前的弘治帝朱祐樘, 他將太子, 也就是那位著名的正德皇帝,托付給大臣,當然,後來那些大臣,有好下場的不多。

舊話不提,如今這四人,也是內閣的所有班底,高儀、陳以勤兩人,沒有太大的野心, 本身才能不低,卻不是當首輔的料,也不想和高拱爭, 而張居正自從老師徐階走了之後, 就刻意低調, 從不和高拱正面起衝突, 於是大家抬頭不見低頭見,內閣出現前所未有的和諧。——因為大事幾乎由高拱說了算,沒人和他吵,內閣自然也沒有硝煙。

但是,高拱在內閣一人獨大,卻並不代表在整個官場也吃香。

他脾氣火爆,能受得了的人不多,更何況他眼裡揉不進一粒沙子。

隆慶四年,高拱對吏部進行整頓,規定每月都要將吏部各司一應官員的資料整理上呈給他看,隆慶五年,他又上奏改革邊戎事宜,主張加強邊防,更提議將駐邊官員的考核分為積餉、修險、練卒、鍛甲、督屯、理鹽、養馬、招降等八個標準。

這些事情,固然對朝廷有好處,但是要知道,無論是在富庶江南還是艱苦塞北,只要官場所及,必然有利益團體,而高拱手伸得太長,又迫不及待,不肯慢慢來,必然會觸犯一些人的利益,也許這些人一時忌憚他的威勢不敢作聲,這股怨氣卻不會因此消失,反而越積越大,終有一天會爆發出來。

中國講究死者為大,喪事歷來比婚事還要繁瑣,更何況皇帝駕崩,更可稱為國喪。從小殮、大殮、聞喪,到上尊謚,一步都馬虎不得。

一般來說,一家之主去世,子女們也得等忙完喪事之後,才來討論誰繼承家產,或者分家的問題,但如果去世的是皇帝,因為國不可一日無君,所以儲君登基也成了刻不容緩的事情。

於是在隆慶帝駕崩之後,除了操辦先帝喪事之外,還要準備新帝登基的事情,新君的衣帽服飾都要現做,陳皇后與李貴妃,如今已經晉位為皇太后了,她們的服飾也要趕製出來,而且根據定制,一絲一毫都錯不得。

內閣大臣乃至朝廷百官們就更辛苦了,他們除了處理政務之外,還要一連幾天,每天兩次,著素服,冠烏紗,到思善門外哭靈。許多人除了第一天流出眼淚之外,到後面只能站在那裡,臉色木然,嘴裡跟著發出嗚嗚聲,藉以魚目混珠混過去,年富力強的也就罷了,回家喝碗參湯,咬咬牙還能撐過去,很多老臣這麼幾天下來,病的病,倒的倒,慘不忍睹。

按照禮部的計劃,登基大典的各項準備,起碼要兩個月的時間,也就是說,朱翊鈞要等到七月才能正式登基,然而在那之前,大家稱呼的時候,已經不是「太子殿下」,而是「陛下」了。

文淵閣內,幾乎每個人都頂著一個熊貓眼,就連一向抖擻的高拱,這會兒都有點精神恍惚,陳以勤拿著本折子過來喊了他三聲,他才反應過來。

這些日子,所有人除了內閣日常事務之外,還要天天準時准點去給皇帝哭靈,任是鐵打的也受不住,這邊高拱還能勉強看折子,那頭高儀已經是哈欠連天了。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十五六歲模樣的小黃門站在門口,輕輕喊了句「張大人」,張居正抬首,朝他遞了個眼色,那人點點頭,轉身走了。

過了一會兒,張居正也起身離開。

出了文淵閣右轉,再轉過一段宮牆,馮保正站在屋簷下等著他。

「太岳兄。」

「先帝怎麼會在臨終前提到少雍的名字?」 這些天兵荒馬亂的,兩人好不容易才找到單獨談話的機會,張居正也不廢話,直接開門見山。

馮保搖頭:「這我也不知曉,先帝臨終前,除了陛下之外,誰也沒見,興許是看在高拱的面子上吧。」

張居正道:「陛下對趙少雍一直懷有師徒之情,也可能是陛下在先帝面前進言所致,這倒有些麻煩了,這趙肅一回來,必然是要和我們作對的。」

馮保對趙肅的印象很好,昔時二人在裕王潛邸時,交情甚為不錯,只是後來隆慶帝登基,趙肅外放,這才疏遠了,不過這份交情,在他與張居正的共同利益面前,自然就不算什麼了。

聞言便不以為然:「太岳兄未免對他看得太重了,依我看,趙少雍雖然頗有才華,卻怎麼也不及你的。」

張居正道:「你錯了,我非是懼他。高拱此人,雖有大才,卻生性急躁,而趙肅行事沉穩,如果在高拱左右,必然會時時提醒,以免高拱犯錯,兩人一急一緩,天衣無縫,屆時要抓他們把柄,只怕就不容易了。」

馮保一聽也有道理,他想了想,壓低聲音:「那如何是好?先前陛下既然親口托孤,我們的計劃,只怕就不大好施展了。」

張居正微微皺眉,思忖道:「你所說的,正是我的顧慮,高儀、陳以勤二人不足為慮,如今擋在我們面前的,惟高拱耳。」

馮保心生一計:「陛下雖還年幼,卻已頗有主見,但高拱強勢,假以時日,主弱臣強,必有衝突,我們不妨從這方面下手?」

張居正頷首:「所言甚是,只是此事要盡快,謹防夜長夢多,趙肅那邊,我拖延一下,不讓他那麼快進京,百官那邊也沒什麼問題,至於內廷,就交給永亭兄了。」

馮保道:「你放心就是。」

高肅卿啊高肅卿,你別怪我,要怪就怪你得罪的人太多,這內廷之中的宦官,竟都被你開罪了大半,恨你入骨,就算沒有我,也還有許多人想拉你下馬。

心念電轉,馮保遲疑道:「若趙少雍回京,不知太岳兄想如何處置,我看陛下與他交情不錯,若逼得他罷官,只怕陛下那邊……」

張居正苦笑:「你放心,難道我是鬥雞不成,見誰啄誰?我想做的事情太多,而真正能用的人才又太少,若是他肯盡心辦事,與我意見一致,不像他那老師一般,我不僅不會忌憚他是高肅卿的學生,反而還會大大重用他!」

他說著說著,心情不免有些激盪,胸中豪氣湧動:「若舉國上下,除去那尸位素餐,庸庸碌碌之徒,官員盡忠職守,假以時日,國庫充盈,兵強馬壯,我大明何愁不能重現漢唐盛世!」

要說張居正與高拱,其實並沒有深仇大恨,不僅沒有,兩人的政見還時常取得一致,只不過高拱這人性子一急,任對方是天皇老子,也照樣拍桌謾罵不誤,這一來二往,心高氣傲的張居正如何受得了?

他自忖才能不下於高拱,人望更比他高,既然如此,又何必屈居人下,自他之手,照樣能開闢一條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道路!

馮保也被他的話激起一股血性:「好!願有生之年,能與太岳兄共同見證此景!」

張居正笑道:「公勤誠敏練,通達世情,將來之功績,必能超過永樂年間的三寶太監!」

馮保笑歎:「我也不求流芳千古,但求千百年後,不要被劃入佞臣傳,便也罷了。」

趙肅要回來,最高興的當屬朱翊鈞,其次就是高拱了。

剛開始的一個月,大家都忙著舉喪哀悼,朱翊鈞不便提起此事,待諸事稍定,他便下旨讓趙肅回京,旨意一路從京城出發,等達到四川,已經是兩個月後。

趙肅接到旨意,卻不能馬上走人。一來要等接任者抵達,彼此交接完畢,方可離開,二來他執掌布政司,進行不少改革,這一走,很多事情都要被迫中斷,繼任的布政使雖然是高拱推薦,他也不能完全放心,所以接到回京旨意之後的這些日子,都在忙著接見官員,整理文書檔案。

七月的時候,一切終於料理妥當,繼任的四川布政使也跟著抵達成都,趙肅離開成都,先護送陳蕙與一雙孩子回去。

陳蕙自生產之後,身體每況愈下,雖然一時沒有性命之危,卻常常一病就是十天半個月,這種情況,自然不可能跟著上京,而要在溫暖濕潤的南方休養,而孩子太小,趙肅一個大男人也無法照顧周全,索性一併送回長樂,順道看看母親,這一來一回的耽擱,等他快到京城的時候,已經是初秋時節。

在此期間發生了一樁舉國震動的大事,卻是他不能阻止,也阻止不了的。

隆慶六年六月,也就是隆慶帝駕崩之後的一個月,在朱翊鈞正式舉行登基大典的一次朝會上,高拱上呈條陳,提出「凡章奏盡呈覽,覽畢送票,票後再呈覽,果妥而後發行」。

隆慶帝在時,無心政事,內閣所呈奏章,常常讓身邊太監代批,後來這項權力就落入馮保手裡,朱翊鈞當時雖然身為太子,畢竟沒有總攬國事,對老爹決定的事情,也不好過多置喙,而高拱從在裕王潛邸時,便已經看馮保不順眼,所以朱翊鈞一登基,就迫不及待把這件事情提了出來。

馮保自然大怒,一狀告到李太后面前,張居正那邊也沒閒著,既然高拱當先發難,便也省得他們再找由頭對付他,便暗中指使手底下的言官御史彈劾高拱。

因為凡事都有高拱擋在前面,也輪不到張居正去得罪人,所以此時的張居正,給所有人的印象依舊是恂恂儒雅的,加上繼承了徐階的人脈,勢力早已不可小覷,他這一發難,等於整個朝廷都出現一邊倒的局面。

一邊是寥寥無幾,支持高拱的幾個人,一邊是排山倒海,彈劾高拱的奏章。

夾在中間的,是朱翊鈞。

作為一個新帝,需要樹立自己的權威,但是甫一登基,就碰到這種難題,任誰都會頭疼不已。

朱翊鈞不蠢,甚至很聰明,在趙肅和張居正等人的教導下,他正一天天成熟起來,但在此之前,百官對他的印象,還停留在年幼的太子,缺乏威信的皇帝,而以他現在的實力,不可能無視那些反對高拱的聲音,因為就連李太后也不喜歡高拱。

另外一方面,在他的內心深處,也很明白,有如此強勢的高拱在的一天,他就不可能真正獨立起來。雖然,高拱很有才能,可他與房玄齡、杜如晦那些唐代名臣不同,後者能夠擺正自己的位置,處於輔佐的地位,高拱卻是喧賓奪主,不知不覺之間,讓皇帝成為他的影子,就算他沒有謀朝篡位之心,但凡一個稍有自尊的皇帝,就不可能容忍這種局面。

但是有父皇的遺命在,加上趙肅和高拱的關係,朱翊鈞覺得自己無論如何也要保住高拱,否則這種情勢發展下去,高拱只怕要身敗名裂,所以一開始彈劾的奏折,他都壓了下來。

言官們看到少年皇帝不肯回應,便越發來勁,其中有幾人,當年因為高拱驅逐徐階的事情,和他結下仇怨,此時趁機落井下石,把高拱早年那些事情都翻出來,包括高拱早年與嚴嵩聯繫,上奏嘉靖帝,毛遂自薦寫青詞等,高拱恨得咬牙切齒,偏偏這些事情,又都假裡摻真,真裡藏假,百口莫辯,只因平日裡沒事,也就沒人翻出來,一旦出了事,就都成了罪證。

張居正眼看情勢被自己推波助瀾,攪和得差不多了,便出面對朱翊鈞道,雖知陛下愛惜高閣老之心,但當此風口浪尖,還是讓他避避為好。

朱翊鈞雖然知道這背後少不了黨同伐異,也絕對和張居正脫不開關係,可一個閣老已經被迫在家閉門思過,再牽連一個,內閣也就沒什麼人幹活了,再者在這種風波之下,高拱確實不適宜再待下去,所以他找了個日子,私下召見了高拱,好生安慰一番,再暗示他自己辭去職位,也好保全面子。

高拱四面楚歌,早就料到這位少年皇帝遲早會頂不住壓力,而放眼望去,朝中百官,竟連為他求情的也寥寥無幾,不由心灰意冷,也生了告老還鄉之意。

六月底,高拱辭去內閣首輔之職,離開京城。

而此時,趙肅還在成都,由於古代通信極為不便,這件轟動京師,震盪朝局的大事,他竟是等到七月的時候才知曉,而那個時候,他還在長樂,遠水救不了近火,徒呼奈何。

歷史在這一刻巧妙重合。

原本的歷史上,高拱下台,是因為馮保在李太后和皇帝面前進言,將高拱私底下抱怨皇帝的話加油添醋,從而讓皇帝厭惡高拱,覺得他有挾私攬權之心,這才嚴厲罷黜了他。

而如今,沒有了朱翊鈞聽信讒言這一段,卻依舊繞了一圈,回到原點,高拱依舊要被迫去職,依舊當不成他的首輔。

所不同的是,他本會被顏面盡失地被驅逐出京,現在卻在朱翊鈞的堅持下,不僅得到優厚的撫恤,賜金返鄉,在他走的那一天,皇帝甚至還讓六部官員,都要去送他。

無論如何,屬於高拱的時代結束了。

九月初,趙肅終於抵達了闊別六年之久的京城。

而乾清宮內,幼年就被冊封為皇太子,即便面對徐階、高拱這樣的人,也能淡定自如的朱翊鈞,正有點侷促地打量著自己的穿著,皺著眉頭,覺得怎麼穿都有點不滿意。

「翡翠,朕這身打扮還成吧?」

《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