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9 章

潘季馴這個人, 在中國歷史上或許沒有振聾發聵的名聲, 卻無疑是最優秀的治河專家之一。在這個以科舉為最高追求的年代, 無論是進士還是舉人出身的官員們, 腦海裡唯一官方指定的知識容量就是四書五經,除此之外, 就算被分配去治河, 治軍, 或者其它專業性很強的部門也不打緊, 只要你會做官, 會做人,就能步步高陞。

但潘季馴和其他人不一樣,他雖然之前也沒有接受過任何專業系統的河道治理知識,但是在被委任總理河道之後,卻能靜心去研究學問,真正把治河作為自己的職責去實踐,也因此成為大明官場上為數不多的技術性官員。

在隆慶四年,也就是兩年前,他因為運糧官船沉沒的事情遭到言官彈劾罷官, 眼下正在湖州老家呆著。如無意外,歷史上的他將會在四年後被起復,重新接過治河的擔子, 張居正死後, 皇帝恨他太深, 瘋狂報復, 在當時很多人都噤聲不語的情況下,卻是這個與張居正並沒有多深交情的潘季馴站出來勸阻,雖然最後皇帝也沒有聽他的,潘季馴反倒還被御史趁機反咬一口,削職為民。

這樣一個本該潛心治河,不為政治鬥爭困擾的人,卻幾次在官場沉浮,他的經歷,其實也是當時許多只會埋頭做事的人的寫照,然而這並不是潘季馴的錯。中國的官場,素來就是各種人情關係,錯綜交雜,不是每一個上司都會慧眼識人,也不是每一個上司都有為國為民的胸襟。

趙肅對這個人有印象,不是因為歷史上他將會幫張居正說話,而是因為前世有一回與一位教授朋友路過黃河,駐足聊天時,聽他提起來的,也就是從他口中,趙肅對潘季馴,才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歷朝歷代,黃河氾濫,早就是不新鮮的事情了,只是每回氾濫都要死上不少百姓,堪稱每個皇帝為之頭疼的痼疾,現在趙肅主管工部,治河這一塊當然不能落下,現在防範,總比出了事再找人好。在他看來,穆華和杜平書這種人是絕對指望不上的,出了事這兩人估計責任推得比誰都快,真要做事,還得靠蘇正和潘季馴這種。

心下一有定議,他就不想再拖,吃完飯趙肅馬上讓趙吉到蘇正家裡問潘季馴老家的地址,一面寫折子向皇帝推薦此人。折子在呈給皇帝之前,是要先給內閣票擬的,但他本身就是內閣閣老,又可以直接面見皇帝,這道程序就省了。

隔日折子呈上去,裡頭不僅有潘季馴的事情,還舉薦了他在四川為官時的下屬,那個裝道士跳大神向士紳募捐的廣元縣令鄒靖平。

鄒靖平的舉薦,是起源於另外一件事。

自從那天趙肅與張居正長談之後,開放海禁的方針就此確定下來,張居正也是個說幹就幹,風風火火的人,十二月下旬,朝廷當即頒布政令,除了漳州、廣州、萊州之外,又加開寧波和泉州兩個港口,設市舶司,同時降低大明商人出關關稅,兩年之內,取消所有往東洋呂宋船隻的加增餉,取消所有關卡限制,但凡外國商人,只要入關時交足手續費用,有出入憑證,就可以在這五個官方指定港口進行交易。

此政令一出,自然是沿海商人的福音。不過一月有餘,據市舶司那邊的奏報,單單出海的大明海商船隻,就多了十來艘,對比先前蕭條的景象,這個數目已經頗為可觀。之所以數目還比較少,是因為眼下東南沿海仍有小股倭寇猖獗,而且海上風高浪急,一不小心就有沉船之險,利潤雖高,風險也大,中小海商不敢單獨出海,要麼仍在躊躇,要麼就得繳納一定的費用,依附大海商的船隊同行。

這筆不菲的費用對於中小海商來說,完全是額外的支出,而且海上倭寇、風暴等種種風險,還要由他們自己來承擔,如果由朝廷組建船隊,將這些散商集合起來,讓他們集中繳納一筆費用,朝廷水師隨航保護他們,則這個錢完全可以納入朝廷的口袋,另一方面也間接鼓勵散商的海上貿易,不讓那些背景雄厚的巨賈一家獨大。——這就是先前趙肅所說的,組建一支強大水師的重要性,現在事實擺在眼前,張居正也真正意識到這件事情非做不可,對他在工部所作的一切,自然是要支持的。

再說新增兩個市舶司,也就需要新的提舉,這個職位一般默認是由宦官來擔任,但如果這樣的話,勢必會讓馮保舉薦的人上去,所以朱翊鈞提出兩個新任提舉,都要委派外廷官員,而張居正有意賣趙肅一個人情,就把兩個市舶司的提舉人選都交由他來決定。

趙肅明白,現在馮保後面有李太后和張居正撐腰,正是氣勢沖天的時候,自己不宜正面和他對上,所以只要了泉州市舶司的提舉人選,把寧波的留給張居正決定。

他如此知情識趣,不是因為他是聖人,與世無爭,在官場上混,自然有自己的野心,首輔的位子,沒有一個人會不喜歡的,包括趙肅。只是他也知道,眼下由張居正來擔任是再適合不過的,自己羽翼未豐,是不足以和他分庭抗禮的,適當示弱,不逞能,不蠻幹,才是聰明人所為。

而泉州市舶司提舉這個人選,他就舉薦了鄒靖平。

既然是趙肅的推薦,朱翊鈞自然沒有不同意的道理,批復很痛快就下來了,調令也隨即發往潘季馴的老家湖州和鄒靖平所在的廣元縣。

另外一邊,朱翊鈞派去的使者也帶回了戚繼光關於練兵的條陳,裡頭從士兵的膽氣、耳目、反應力訓練說起,囊括了操練和佈陣等內容,紙上墨跡猶新,有些地方還有塗改,可見成文不久。但朱翊鈞並不介意,他幼年時被趙肅以全方位人才來教導,對各方面多多少少都有涉獵,對軍事方面的東西也不至於一竅不通。

他花了三個通宵把這篇練兵紀要看完,又召來內閣諸人進行探討印證。張居正、趙肅、乃至兵部尚書楊博,對此書都大為讚賞,朱翊鈞當即拍板,將此書刊印,發放全國各駐邊將領,又下旨褒獎戚繼光。

這份本該等到萬曆二十五年才刊印的練兵紀要,現在足足提前了二十五年。

過了幾天,賀子重辭別趙肅,帶著皇帝的旨意,以天使身份出京投奔戚繼光,自此成為戚家軍一員。

就在這樣一片看似紛雜的瑣事中,終於迎來農曆新年,從這一天起,先帝的隆慶年號正式宣告結束,取而代之的,是新帝的年號,萬曆。

明朝有三大假期,元旦,元宵,冬至。這裡頭的元旦,指的就是農曆春節,大年初一開始。一般來說,朝廷官員的元旦假期有五天,從初一到初五,如果趕上國泰民安的豐年,皇帝一高興,會額外賜假,如果不巧碰上這一年多災多難,皇帝甚至會取消節假日,命滿朝文武修身反省。

隆慶六年發生了太多事情,先帝駕崩,新皇登基,內閣人員變動,吏部京察清洗了大批官員,進一步開放海禁等等,有人喜,有人憂,個中種種,不一而足。

新帝雖然登基半載有餘,但是由這個新年開始,才真正意味著改朝換代,萬象更新,意義自然非同凡響,所以這一次的元旦假期,就額外加了五天,且除了罪大惡極的重犯之外,大赦天下,以示舉國同歡。

從大年三十晚上起,貼對聯,掛綵燈,辛勞了一整年的百姓人家圍坐在一起吃頓豐盛的年夜飯,然後燃放爆竹焰火,依偎著守夜,迎接新年的到來。大年初一,百官跟著皇帝在皇極殿拜天禮祭,之後百官向皇帝拜年,再舉行筵席,上樂舞百戲。不過這種飯局通常是吃不飽的,莫說在皇帝眼皮子底下,而且天氣冷,御膳房要準備那麼多人的膳食,除了皇帝的菜餚會精心準備之外,其它很多飯菜端上來之後也都冷得差不多了,所以大伙只是走個過場罷了,誰也不會當真在那裡大吃大喝。

到了大年初二,才真正是私人時間,今年趕上新帝元年,民間的娛樂似乎更熱鬧了幾分,大年初二到初五,一連幾個晚上,京城都會有通宵的燈會,盛況空前,連不少平日裡在深閨的大家小姐也會乘著小轎出來遊玩。

趙肅坐在床邊,逗著兩個小孩兒,他們又還太小,連話都不會說,瞧著父親手裡的撥浪鼓,只會咿呀咿呀亂叫一通,伸出小爪子就要來抓,卻因為太短夠不著,滑稽模樣逗得旁邊趙吉和牡丹他們咯咯直笑。

賀子重去了薊州,妻母遠在福建,元殊和陳洙也在任上沒法回來,除去那些回家過年的下人,偌大宅子就剩下趙吉牡丹幾人,照理來說本該有些冷清,只不過一旦多了小孩子,這點冷清便也無影無蹤了。

趙吉和連翹跑到院子裡放爆竹和焰火,辟里啪啦的聲音傳進來,卻沒嚇到小孩子,兩人瞪圓了眼左顧右盼,似乎還挺好奇,牡丹親自下廚做了些點心,給趙肅送了一些過來,趙肅又讓她拿些去給趙吉他們。

多了幾天假期,一直埋頭公務的趙肅終於有時間離開案牘陪孩子們玩一會兒,否則再這麼下去,他們怕是要連老爹長什麼模樣也忘了。當然,眼下也不見得記得住,兩人在床鋪上又滾又爬,有時候還像烏龜一樣翻了身又翻不回去,嗚嗚直叫,趙肅看得哈哈大笑,伸手把兩人撥來撥去,十足惡趣味。

趙宅的爆竹聲,歡笑聲透過院牆飄出外頭,與無數人家的歡聲笑語彙聚在一起,遠處火樹銀花,照亮了一小片夜空。

朱翊鈞披著大氅站在外頭,聽著這一片笑聲,忽然有些羨慕。

皇宮裡的新年也有娛樂,那些焰火遠比民間華麗百倍,吃食自然也比民間精緻百倍,可再怎麼好看,偌大的紫禁城,再加上太監宮女,來來去去也就那麼些人,母子相聚,也是規規矩矩,禮數周全,即便點上再多的花燈,也彌補不了這種寂寞和空虛。

跟宮裡比起來,這才更像一個家。

「陛下,外頭冷,奴婢去敲門吧?」張宏上前,小聲提醒。

「噢,」朱翊鈞回過神,「你去敲門吧。」

張宏答應一聲,正要上前,大門卻從裡面被打開,露出趙肅的身影。

他看見朱翊鈞幾人,先是吃了一驚,然後露出笑容:「外頭冷,陛下快請進!巧了,餃子也剛煮好,您還沒用膳吧?」

朱翊鈞心頭溫暖,忙也揚起大大的笑容。

「嗯!」

《天下》